鼓式制动器,一个古老的名字,见证了汽车制动技术的变迁。早在1902年,它就已经在马车上崭露头角,随后在192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主流。作为早期设计的基石,它通过制动块在制动鼓上的压紧实现刹车,成为早期车辆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鼓式制动器主要以内张式为主流,制动块(刹车蹄)巧妙地隐藏在制动轮内侧,刹车时,制动块向外扩张,摩擦制动轮内部以达到制动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盘式制动器的崛起逐渐取代了鼓式制动在轿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高性能车辆和安全性要求更高的领域。尽管如此,由于成本优势,鼓式制动器仍能在一些经济型轿车中坚守,主要负责后轮和驻车制动的使命。
结构揭秘:
鼓式制动器的核心在于制动鼓和制动蹄的巧妙结合。制动蹄作为旋转元件,当促动装置施力时,制动蹄外翻,摩擦片紧贴制动鼓内表面,产生制动力矩。促动装置有多种类型,如轮缸式、凸轮式和楔式,它们分别通过液压、机械运动或楔形结构来实现制动蹄的移动。
复杂与精巧:
鼓式制动器并非简单的设计,它包含了一种独特的自作用机制。当制动蹄接触制动鼓时,会通过楔入动作增强制动力,这使得鼓式制动器可以用相对较小的活塞实现同等的效能。然而,这种机制也带来了挑战,松开制动器时,必须确保制动蹄能脱离鼓,这就需要弹簧来协助,确保制动蹄在释放和固定时的精确控制。
尽管鼓式制动器在某些领域仍有其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它正在被更现代、更高效的制动系统所取代,这正是汽车技术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