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的上车,无疑是汽车产业转型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曾被质疑为“笨重”技术的激光雷达,如今在智能驾驶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如长城汽车旗下的莎朗汽车,其自信的言论反映出激光雷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独特地位。然而,这一转变并非毫无争议,其背后既有技术优势的鼓吹,也有成本和可靠性的担忧。
激光雷达以其高精度的三维信息、抗干扰能力和广阔的探测范围,被视作智能驾驶中的“眼”,它能够提供关键的传感数据,支撑L2+和L3等高级驾驶功能的实现。然而,高昂的成本和生产技术的挑战是无法忽视的现实,平均每颗激光雷达的定价接近1000美元,这使得制造商在寻求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上面临着抉择。
尽管如此,激光雷达的研发和应用正在不断加速。许多主流汽车厂商已经发布或计划采用激光雷达,以提升智能驾驶体验。传统车企在这一领域表现出的积极态度,是否意味着他们在电动汽车之外寻求智能领域的突破,以及在智能赛道上的加速度,成为了一大疑问。
智能驾驶的实现需要感知、决策和控制的协同工作,而激光雷达作为感知环节的关键设备,其成本下降和可靠性提升,为实现高阶自动驾驶提供了可能。但是否需要如此迅速地普及,还需要权衡当前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如长城汽车魏建军所说,技术应领先于市场,而激光雷达的使用正是在探索如何在智能领域取得差异化优势。对于传统车企而言,抓住智能驾驶这一机遇,不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也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尽管新造车势力在市场和话题热度上占据优势,但传统车企在技术积累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底蕴不容小觑。它们通过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自主研发,甚至建立智能驾驶子公司,展现出对智能驾驶的坚定决心和策略布局。
激光雷达的上车,不仅是技术的飞跃,也是传统车企转型路径中的一次关键突破。它象征着传统车企在智能驾驶赛道上迈出的坚实步伐,揭示了他们背后隐藏的真正实力和潜力。在未来,谁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胜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