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销量破万,华为智选模式的商业闭环问题
问界销量破万,同比增长1277.91%,1-8月累计交付近4万辆。然而,透过问界看背后的商业逻辑,华为智选模式并不能形成任正非所强调的“商业闭环”。商业闭环最重要的特征是利润,而要形成利润无外乎两条路,要么扩大合作车企名单多卖产品;要么提高售价追求更高的单车利润。但在智选模式下,这两条路都被堵死了。
一方面,智选模式只能沿着“强弱联合”一条道走到黑,而“弱”主机厂往往已经到了淘汰边缘,销量少得可怜。另一方面,华为智选车型售价已经不低,技术含金量也不高,再提价恐怕将超出消费者“为爱发电”的极限。华为想要再创一个“问界”,几乎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性。
华为很难再找到一个可以被随意拿捏的合作伙伴。根据赛力斯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显示,赛力斯净亏损高达23.16亿元,同比扩大226.29%。即使按照华为的计划,到2022年底,华为将完成1000家门店的铺设,支撑30万辆的销量,但这样的效率在传统车企看来也是不可接受的。
智选模式是中国汽车向上的毒药。华为进入汽车产业的初衷是希望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但智选模式让主机厂对华为造车充满警惕。华为智选模式将带来严重的同质化,这将直接阻碍中国汽车的向上发展。
华为的智选模式将主机厂变成了华为的“造车试验田”,但主机厂却只能拥有低价值的生产制造。同时,华为门店卖车的效率问题也着实堪忧。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说:“(不造车)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这说明在高层会议上投票之后,华为的“造车”可能性越来越大,这将影响HI模式和零部件供应模式业务的开展。
华为的智选模式将带来严重的同质化,这将直接阻碍中国汽车的向上发展。如果中国汽车品牌都在用华为的智选模式,这将是消费者的灾难,也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拦路石。在智能化的进程中,汽车行业必须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造出更多具有个性化的产品。
华为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它有着强大的智能化基因,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积累。但我们不希望看到华为简单粗暴地把手机营销的那一套搬到智能汽车上来。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华为的ICT技术能够在汽车行业内有更深入、更广泛、更尖端的应用,能够让华为的智能化基因真正融入在中国自主的汽车产品中。华为是时候作出明确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