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车这一概念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产车出厂后超过三个月未被销售可被视为库存车,而进口车由于从出厂到运输、报关、入关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半年以上才算作库存车。
库存车体积大、价格高昂,存储成本也不低,会大量占用经销商的资金,所以经销商通常不会允许商用车长时间库存。
对于三个月左右的库存车,消费者可以考虑购买,原因如下:
1. 在4S店存放的库存车,三个月内质量通常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为4S店会定期进行保养,而非简单地将车停放在停车场。
2. 库存车出库前,4S店会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车辆无质量问题才会交付给消费者。
3. 相比新车,库存车的价格更优惠,购置税等费用也会相应减少。
然而,购买库存车时也需要注意车辆零部件是否有损坏。有些库存车不建议购买,原因包括:
1. 车辆长时间停放后,机油、电子元件、电池、橡胶密封件、轮胎等容易受潮老化,未经定期检查和维护可能会受损。
2. 部分经销商可能未执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措施,导致车辆状况不佳。甚至有些4S店的车库条件恶劣,新车直接暴露在阳光和风雨中,加速了车辆的老化和损坏。
3. 缺乏完善的仓储管理,电子元器件和橡胶制品的老化程度难以检测,很多长时间停放的车辆会出现缺油缺电的情况。
综上所述,如果库存车在三个月以内、价格优惠且经销商承诺进行全面检查并更换易损件,则可以考虑购买。但库存时间超过半年的车辆,建议消费者谨慎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