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动力源是由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组成的。发动机的辅助系统包括燃油供给系、空气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加温系和起动系等。这些系统共同构成了坦克的动力装置,它主要用来产生推动坦克运动的牵引力并使坦克达到所要求的速度。此外,该动力装置还要带动发电机发电,向车上的用电装置供电并给蓄电池充电,以及带动液压和气压装置运转。可以说,动力装置是坦克的“心脏”,在坦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坦克的组成也十分复杂。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为了实现坦克的转向,有的采用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则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的战斗全重在7至28吨之间,功率比重量在2.6至4.8千瓦/吨之间,最大行程为35至64千米,装甲厚度在5至30毫米之间。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多进行追击及长距离侦察任务,但装甲较步兵坦克弱得多。
早期的坦克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至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坦克性能较为低下,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伴随着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陆军开始了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