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出台以来,许多城市都设立了过渡期,以逐步淘汰超标电动车。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过渡期结束后,仍然有很多超标、改装电动车上路行驶,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根据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整车重量不超过55公斤,电池电压不超过48伏,并且必须有脚踏骑行装置。但是,一些地方的超标电动车仍然在道路上行驶,其中一些车辆甚至加装了非法改装的电池,最高时速可达60至70公里/小时。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北京,超标电动车的过渡期已于10月31日结束,但记者发现,一些车主仍然驾驶私自改装的电动车上路行驶,其中一些车辆的速度甚至超过了限速。一些改装车辆的电池电压高达78.5伏,而一些车主表示,他们之所以进行改装,是为了跑得更快,完成更多的订单。在一些非主流品牌的电动自行车上,出厂时就预留了改装操作空间,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实现解除限速。此外,一些商家还出售了解码器,可以轻松解除限速,甚至可以更换更大容量的电池,使电动自行车的续航里程更长。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电动自行车进行分类治理,并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管。政府应该协调多个部门,从生产、销售、登记、骑行、充停、维修到回收全过程进行监管。同时,针对快递、外卖等使用群体,应该加强管理,各平台和公司应该主动适应“新国标”要求,建立更加人性化的考核机制,让骑手安全骑行。只有通过分类治理和全生命周期监管,才能有效地解决电动自行车改装乱象和监管困局,保障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