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分地区潮湿较重。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最重。这个季节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感冒、皮肤起疹伴瘙痒、泄痢、水肿等与湿邪有关的疾病多发。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易反复。
我们来看看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邪为病,常见头重如裹,周身酸懒沉重,如负重物。
“浊”即秽浊不清,湿邪为病,可出现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秽浊的症状,如大便溏滞不爽、小便浑浊、舌苔粘腻等。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阴邪,侵犯人体易阻遏阳气,故治病常见胸闷痞满、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证。
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停留体内时间过久,还会进一步损伤人体阳气。又因脾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所以湿邪尤其容易损伤脾阳,出现形寒怕冷、腹泻、水肿、尿少等证。
★湿性黏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阻滞。湿性粘滞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邪治病可见到粘滞不爽、粘滞不清的症状,如大便的粘滞不爽;小便的涩滞不畅。二是湿邪为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类于水,水性就下,故湿邪亦有趋下的性质。其治病特点是症状多见于下半身,如下肢水肿、小便淋浊、泄痢、妇女带下等。
湿邪的排出有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肾主水液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与肝的疏泄相互为用。脾主运化、肾主水。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创始人张震老根据60余年的临床诊疗实践体验,认识到疏调人体气机必须以梳利肝气与调护脾肾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为基础,同时兼顾其他有关并发症候而统筹处治。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之“一体两翼”的基本理念。因为肝为刚脏,性主疏泄条达而恶郁,可助人体气机之舒展畅行。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肾主水。所以,健脾可开益气之源,补肾能够滋水养肝,于疏肝之同时结合补肾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