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年仅五十九岁。孙中山的一生虽短暂,却是一段充满了抗争与荣耀的人生经历。1911年,他所率领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结束了旧社会的模式,将国家引入了一个新时代。
倘若不是去世得太早,孙中山必定还有一番大作为。毕竟在他五十多年的人生中,就已干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后人从他身上吸取到的经验,也都被运用到了后来的作战中。
这是一个集伟大与荣耀为一体的伟人,而他唯一的儿子孙科,相比之下就没有他那样出众了。在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孙科也跟着一起去了。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伟大的儿子,后来又过得怎样呢?
一、被寄予厚望的独苗
1891年的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当时已是黑暗的晚清时代。当时的孙中山还没有因辛亥革命而成国家总统,但在当年,却有一件令他十分欣喜的事情:唯一的儿子孙科出生了。孙中山一生经历多次婚姻,历任妻子为他生下儿女,但其中女儿居多,只有孙科一人是男丁。
孙科作为独苗苗,自然也是被父亲寄予厚望
。孙中山曾经说过:“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
孙科的起名是否取自于此没有一定的依据,但一生信奉科学的孙中山给自己的儿子起了这样的名字,想必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寓意。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伟人的儿子,自然也不会说平凡小辈。但或许是孙中山的功绩太高,其后人也无人能够超越他。在父亲的培养下,孙科的能力确实高于一般人,但相比于“国父”,自然是经不起比较的。
但对于父亲而言,培养儿子不一定能出人头地,但自幼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在孙科的记忆中,
父亲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还多处给他找来学习资料。日后孙科历任考试院的职位,正是在幼年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孙科在《八十述略》中回忆道:“先父不时从各地寄来一大包一大包的书籍要我阅读。如果他到南洋一带,寄来的几乎全是中国的线装书;到了欧美,便寄来英文的各种名著来”。
忙于革命事业的孙中山,无力将儿子一直带在身边教导,只好将自己能搜集的优秀书籍都带给儿子学习,期望儿子也能像伟人一样有一番大成就。
《后汉书·第五伦传》对于言传身教有着这样的释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孙中山没有太多时间专门辅导儿子的学习,便让自己成为一个榜样。晚年回忆起父亲时,孙科仍深感父亲对他所起的榜样一般的力量。即便他无法像父亲一样雄才大略,也算得上没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二、政客与文人
纵观孙科的一生,他其实更有文人气质
。
早在幼时,父亲的教导使得他爱上了文化学习。青少年时期就跟着母亲远渡海外求学,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还攻读了博士学位。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他与父亲书信往来,谈论的也一直都是读书方面的事情。
但有着一个走在政治道路上的父亲,孙科学成归国之后,还是开始了政治方面的尝试。1917年,孙科在父亲的劝诫下回国,到了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孙中山对于儿子和下属一视同仁,并没有要特殊照顾孙科的意思。但周围的官员也深知孙科身份的不一般,在广州市选拔市长时,就有了提议让孙科去当。
知子莫若父,孙科有多少能力,孙中山心里还是门儿清的
。因此,
当有人给出这个提议时,孙中山一开始是不赞同的。一方面他认为儿子刚归国接触政治,或许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贸然担任市长或许担不起责任。而另一方面则是不愿意让儿子享受特权,但在其他官员的沟通下,孙中山最终还是点了头。
从1921年到1925年,孙科总共出任三次广州市市长。作为广州市首任市长,孙科在推进城市现代化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当时他为广州市政府挑选的人才都是归国留学生,因此和他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想法一拍即合。他在任期间,广州市里修起了水泥路,排污系统也得到了一系列的整治。
当市长的他取得了一定的小成就,但从后来的举措看来,孙科并不是当政客的好料子。其父孙中山当年主张革命,即便因被通缉而多次流落国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而作为他的儿子,孙科却是出了名的爱变卦。他不像父亲一样坚定目标不放弃,在前进的道路上,他往往是前进一步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先是坚决反对联共,而后又是联共的大力支持者而且在政坛上,孙科并不像一个成熟老到的政客。他早年在国外求学,养成不一样的品性,归国后又和国内思想再一碰撞,使得他多次显得不够圆滑。
相传孙科的脾气很不好,在担任高官期间也一直和其他人起冲突。1948年竞选副总理之所以会落选,正是因为他的做事脾性太大,所以没有多少人愿意选他。
一代国父的儿子,人们却不放心将大权交给他,可见他在政坛上还是步履维艰的。
时间来到1949年,当时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孙科野心勃勃,原本计划干一番大事业。但最终和我军谈判失败,蒋介石败退台湾,孙科也随着辞去了职务。他在国民党高层混迹多年也没有多少成就,只因是国父之子,给他提供了一些便利罢了。
使他能做出成就,其实更可能是当一个文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应蒋介石之邀去往台湾任文职,孙科做出的成就倒远远好于他当了几十年的官。
三、辗转投奔蒋介石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孙科倘若直接跟着去,或许处境还会好一些。但由于两人之间曾有过矛盾,孙科一开始并没有想着投奔蒋介石,而是带着家人去了美国。到了美国人生地不熟,孙科早已没有了国内的优越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家子都跟着清贫的生活。
到了1965年,到了台湾多年的蒋介石偶尔得知孙科生活窘迫,便邀请他到台湾来。十几年的时间过去,孙科在生活的窘迫中放下了对蒋介石的成就,决定应邀去台湾投奔他。
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果然没有亏待他,先后让他担任考试院院长,而后还成了大学的董事长。
事实证明,孙科还是比较适合当一个文人,他在台湾几十年的岁月里,在文职岗位上也有了一番小成就。文人不像政客一样有多少实权,但对于孙科而言,历经大半辈子风雨起落之后,能再接触到自己所热爱的文学,又能保证生活条件,已经是很满足的事情了。
小结
鉴于孙中山的伟大成就,世人对于孙科的评价实际上都偏低,更严重者甚至将他比作扶不起的阿斗。虎父无犬子是世人对他的期望,但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孙科没办法像父亲一样成为伟大的政客,却也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
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自然是希望能够继承父亲的衣钵。但显然,让孙科当政客实在是为难了他,倘若从一开始就当一个纯粹的文人,他或许还能有不小的成就。他后来追随蒋介石去了台湾,过的并不是落难的生活。没有了过往当官的实权,他却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一生顺遂。但到了台湾脱下这一层光环之后,他的生活似乎才是真实的。
参考资料:
《后汉书·第五伦传》《八十述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