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下称“北京市医保中心”)举办首届北京DRG优秀案例大赛。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郑威扬主治医师代表医院参赛,分享了“多措并举优化炎症性肠病病例管理”的经验,展示了北京协和医院在落实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成果。该案例得到了与会嘉宾和点评专家的一致好评,一举摘得桂冠。
北京市医保中心主任杨菁为郑威扬主治医师颁奖
炎症性肠病(IBD)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癌症”说明患者非常痛苦,“不死”暗示着这种慢性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症IBD患者,建立了我国北方最大的IBD队列。
看病贵、等床难、住院久,不仅给患者和医保提出挑战,也对消化内科的床位资源造成消耗,学科发展面临着挑战。DRG的核心理念是用最少的资源,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与协和的文化一脉相承,不该做的检查不做,不该用的药不用,不该住院的不住。”郑威扬介绍,消化内科传承协和文化、参照DRG理念,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科学优化配置。
对于那些诊断与治疗方案已明确、只需要定期治疗的患者,科室安排专人全程随访管理,帮助患者预约复查化验,极大地提高了就医效率,改善了就医体验。对于那些尚未明确诊断或需要优化方案的患者,科室通过IBD专病门诊、多学科会诊等方法为患者适配优质医疗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快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治疗。这些措施有效地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和等床时间,提高了床位使用效率。
在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联合体的整体框架下,协和消化内科与北京市第六医院(下称“六院”)消化科紧密协作,不仅提高了诊治效能,扩大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也为三四级疑难危重患者腾挪出更多的医疗资源。2024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与六院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医联体肠菌移植中心,积极推动IBD治疗新技术在六院落地。协和消化内科积极落实医疗同质化与转诊制度,将基于DRG的优化IBD患者人群管理举措带到了六院,并严格执行。
随着DRG支付方式改革的稳步推进,医疗机构更加重视临床路径的规范实施,从而形成了可复制的医联体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进而帮助整个医疗体系更顺畅地适应DRG支付方式改革,形成良性循环。
系列举措推行后,北京协和医院的IBD患者平均住院日显著缩短,次均费用均下降;消化内科病房的病例组合指数(CMI)稳步升高,每权重平均住院日逐年下降。这不仅契合国家对北京协和医院的定位,也有助于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探索DRG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从2023年起,北京协和医院就从临床骨干到医保处轮转培训、医保政策入科宣讲、DRG绩效考核等维度持续发力,组织开展系列工作。由医疗保险管理处主办的“DRG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邀请到临床一线医师结合工作实际来“数说”DRG,不仅得到了上级医保主管部门的肯定,还成功获评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度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
“协和积极落实DRG支付政策,但不唯DRG盈亏论英雄。”郑威扬提到,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资源配置,北京协和医院鼓励科室与同期值比较,给专科足够的时间做规划,找学科发展方向,做好创新技术、优势队列、科室效益和医院目标的平衡发展。这些举措不仅便利了患者的诊疗,减轻了医保患三方的负担,也促进了科室与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北京协和医院以患者为中心,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