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聊健康#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者,盛也,这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过后,气温将显著下降,白昼也将更短,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披上冬日的盛装。
大雪天气对健康的影响
大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寒冷的环境容易消耗身体的能量,降低免疫力,使人更加容易感到手脚冰凉、疲劳。
加之空气湿度降低,干燥的气候容易引发呼吸道不适和皮肤干燥,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在饮食、作息和生活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冬季心血管问题频发
1、中医认为,寒邪伤人,易侵入人体造成血脉收缩、凝滞,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加大。有研究发现,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脑血管问题的高峰期。
2、冬天受到寒冷刺激,人体血管会处在收缩状态;同时血液遇寒则凝,低温使血液流动变缓,甚至发生血瘀凝滞,从而使得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3、运动量减少,冬季天气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相应下降。缺乏运动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身体代谢减慢,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4、呼吸道感染高发,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如感冒、流感、肺炎等。这些感染性疾病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 护好头部、颈部和四肢,防寒保暖
天气一冷,头部、颈部和四肢是最容易受寒的部位,因此出门一定要注意穿戴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装备,尤其是早晚气温低时要做好防护。 防寒保暖可以减少因气温骤降引起的血压波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饮食调养,以温补为主
气候寒冷会消耗体内的热量,容易让人感到手脚冰凉、体力不足。这个时候,饮食调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议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鸡肉、南瓜等,帮助身体增加热量。同时,可以加入姜、红枣、桂圆等食材,这些食材有助于驱寒暖身,帮助身体适应气候变化。
3. 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
昼短夜长的冬季适合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早睡有助于保护阳气,养精蓄锐,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同时避免熬夜,让身体在温暖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修复和休息。
4. 调整心态,积极防治“冬季抑郁”
冬季日照时间缩短,加上气温降低,很多人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俗称“冬季抑郁”。如果觉得情绪低落,可以适当晒晒太阳,多接触自然光,或进行轻松愉快的室内运动。
若感到压力大,可以试着多做深呼吸、听舒缓音乐,调节情绪,避免因气候变化影响到心情和健康。
5. 定期体检,每3-6个月查血压、血脂等,且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常规心电图能发现早搏、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为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
下一篇:原创 越来越多人养鸽子目的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