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与西医的交汇点上,我们常常能发现许多疾病虽命名不同,但其本质与治疗方法却有其共通之处。今天,成都普济中医杨成平主任将从中医的角度,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为大家解析一种名为“巴雷特食管”的病理现象。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在现代医学中,指的是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这种改变通常发生在胃食管交界区,是胃食管反流病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而引发的一种并发症。中医根据症状表现,我们可以将其归入“胃脘痛”、“吞酸”、“嘈杂”等范畴。
中医认为,巴雷特食管的形成与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密切相关。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进而形成胃酸反流。胃酸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病理变化,形成巴雷特食管。
巴雷特食管的临床症状多样,主要包括胃酸反流、胸痛、吞咽困难、咳嗽和声音嘶哑等。这些症状在中医看来,均属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范畴。胃酸反流引起的胸部烧灼感、喉咙痛,可视为胃火上炎;胸痛则可能是气滞血瘀或胃火灼络所致;吞咽困难则与食管狭窄、气血不畅有关;咳嗽和声音嘶哑则是胃火循经上扰,影响肺系功能的表现。
1.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巴雷特食管,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因,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胃火上炎者,可选用清胃泻火之剂;气滞血瘀者,则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同时,也可配合现代医学的质子泵抑制剂(PPIs)等药物,以降低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2. 生活方式调整: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对于巴雷特食管患者而言,调整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应戒烟限酒,避免进食辛辣、油腻、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以减少对食管的刺激。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3. 心理调适:情志因素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脾胃功能,加重巴雷特食管的病情。因此,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4. 定期监测与随访:巴雷特食管被视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因此定期监测与随访至关重要。中医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巴雷特食管作为一种病理现象,其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此病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调理,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适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同时,定期监测与随访也是确保病情稳定、预防癌变的关键。成都普济中医药研究院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此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以上仅作科普之用,如有需要请询问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