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上经常有患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夫,是不是化验弄错了?我平时几乎不吃糖,甜食也很少吃,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在他(她)们看来,糖尿病都是因为吃“糖”过多引起的,好像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种观点听上去似乎不无道理,然而我们身边不吃甜食的糖尿病患者也并不少见,看来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糖类”和“糖”,别再傻傻分不清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是一个“大家族”,根据糖分子链的长短,可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及多糖。
单糖和双糖统称“简单糖(或精制糖)”,糖果、糕点、饮料里面添加的红糖、白糖、冰糖、果糖等均属于“简单糖”,我们平常所说的“糖”,就是特指这类能够提供甜味的糖;
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馒头、窝头等主食)的主要成分是长链的多糖;
而血糖是专指血液当中的葡萄糖,它是人体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也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糖(如葡萄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双糖(如蔗糖)易在体内被分解成单糖,人体摄入含有单糖和双糖的食物,往往会使血糖迅速升高;
而淀粉类食物属于多糖,这些食物需要经过体内消化酶逐级分解后才能转变为可被肠道吸收的葡萄糖,因而它既能满足人体营养所需,又不至于快速升高血糖。
为了控制好血糖,糖尿病人需要严格限制精制糖(包括单糖和双糖),而多糖(即碳水化合物)则不宜过分限制,因为它是人体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占50%~65%),当然,也不能过量摄入。
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其发生并非单纯由于糖分摄入过多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导致糖尿病的诱因有哪些呢?
一、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家族遗传性。如果你的家族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那么你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患者,其后代患糖尿病的概率将超过50%。
二、肥胖与超重
超重及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是导致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诱因。
三、精神压力过大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升糖素等,这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释放,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四、睡眠不足
长期睡眠不足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及升糖激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引起糖代谢紊乱,尤其是空腹血糖升高。此外,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及体重增加,进一步增加糖尿病风险。
五、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胰岛β细胞功能会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数量减少,糖调节能力下降,因此,中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六、免疫因素
免疫紊乱可损伤胰岛β细胞,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七、不良生活习惯
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热量过剩,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体重增加及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引起糖尿病。
不吃“糖”为啥也会得糖尿病?
那种认为不吃甜食就不会得糖尿病的观念是不对的。这是因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的结果,并非糖分摄入过多这一个原因。
这意味着,即便你不爱吃甜食,但如果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或功能出现了问题,同样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再者,有些人虽然不吃“糖”(指“精制糖”),但淀粉类主食吃的很多,肉、蛋及油脂等副食也不加限制,最终都会在体内分解转化为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热量过剩及肥胖。
由此可知,得不得糖尿病与吃甜食并无直接关系。如果胰岛功能良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即便少吃甚至不吃糖,也有可能发生糖尿病。
但不加节制地摄入高糖高脂饮食会成为糖尿病的诱因,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远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