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家大族,起源于两汉,兴盛于魏晋,崩溃于隋唐,辉煌持续了七百年之久。唐朝被称为最后一个贵族时代,门第观念深入骨髓,“五姓七望”一词应运而生,频频现身于唐史。“望”是指郡望,郡望是指家族世居某郡,为世人所仰望。
按照官方排名,“五姓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五个最尊贵姓氏。而“崔卢李郑王”则是民间排行榜,最富有人气,当时天下人公认崔姓是排名第一的豪门,比国姓“李”还要尊贵。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些豪门自带优越感,就连唐太宗的公主都高攀不起。
在“五姓七望”中,李氏有两个郡望,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是李氏最重要的两个支脉。唐朝以前,赵郡李氏的声望远远高于陇西李氏。
李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皋陶,他被尊为中国司法的鼻祖,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道家鼻祖李耳,以一部《道德经》惊天下,他是李氏第一个被正史立传的人。
李氏始祖是战国名将李昙,因大败燕国被封为柏人侯,定居于柏人(今河北邢台隆尧)。
秦王嬴政的父亲子楚,曾在赵国当质子,质子其实就是人质,被当成维护两国政治互信的象征和筹码。嬴政生在赵国,童年是在国都邯郸度过的。3岁时,秦赵两国爆发“长平之战”,邯郸被围城,节节败退的赵国欲处死秦国人质,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连夜逃走。直到9岁,嬴政和母亲一直过着被监禁的生活。子楚被秦国立为太子后,为缓和两国关系,赵国派人将嬴政母子护送回国。
护送任务落到李昙父子身上,赵王任命李昙为御史大夫,李昙长子李崇为将军,四子李玑为秦太子太傅。护送过程中,李崇的才干深得嬴政的赏识,被留在秦国辅政,后来因功担任陇西郡守,成为陇西李氏的开基祖。
出使回来复命,李昙因功晋升司徒,跻身赵国“三公”之列。李玑回到柏人繁衍生息,这里成为李氏的祖庭。
李牧,是李玑的次子,被封为武安君,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是赵郡李氏的开基祖。他文武双全,曾任赵国丞相,不仅把赵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是一位威名赫赫的战神,与王翦、廉颇、白起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在战国七雄之中,赵国是唯一一个腹背受敌的诸侯国,前有中原诸侯虎视眈眈,后有强势崛起的匈奴部落。有李牧镇守雁门关,匈奴不敢南下牧马。有李牧在苦苦支撑危局,赵国成为秦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李牧两次大败秦军,是最让秦王头疼的人。李牧堪称匈奴克星,强秦劲敌。
在对打中没占到任何便宜的秦王,为了扳倒这块绊脚石,最后玩起了“离间计”,赵王听信佞臣之言杀了李牧,自毁长城,三个月后,赵国被灭。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楚汉相争,六国也相继复国。李牧的孙子李左车,是一位军事奇才,辅佐赵王歇,因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因为主将陈馀不用其计,兵败被俘后,留在韩信的身边做谋士,留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名言。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燕国。后来,李左车被刘邦“挖墙脚”,做了太子刘盈的太傅。韩信被杀后,他神秘地消失了,刘邦派人找也没找到。
李左车的儿孙在西汉担任郡守、谏议大夫等官职。曾孙李秉义,担任颍川太守,赵郡李氏分出一支迁居河南,李秉义成为河南赵郡李氏的开基祖。其后裔中,最著名的当属东汉大臣李膺,品行高洁,受士人仰慕,被称为“天下楷模”,后因谋诛宦官事败,死于狱中。李膺的后代在曹魏官场上很活跃,以儒术著称于世。
赵郡李氏的真正崛起,要从李楷说起。李楷是李左车的17世孙,在西晋担任治书侍御史,这是管理官府图书文集的官职。“八王之乱”爆发,李楷率家族迁居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成为赵郡李氏第一世始祖。
赵郡李氏通常整族聚居,规模达到上万人,报团取暖,以此加固血缘关系,增强影响力。由于宗族庞大,支系繁盛,通常方圆几十里都是宗族领地。这么大的宗族势力,放到哪里都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李楷生有五子,开始分房而居,形成了南祖房、西祖房和东祖房三大支脉,让李氏名扬天下。三祖房系,既是赵郡李氏的主干,也是狭义上的赵郡李氏。自李牧定居赵郡以后,宗族不断发枝散叶,自立门户,又形成了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广义的赵郡李氏由六大房系组成。
产生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上承汉代的察举制,下启隋代的科举制,是中国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各州郡设置品评人才的官员“大中正”,将地方举荐的人才分为上中下九等,而担任中正的都是豪族子弟,通常只看门第,不顾才德,这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阻断了寒门子弟上升通道,世家大族占尽优势,世代为官,布列朝廷,政治资本越累越大,导致了阶层固化。北魏以后,赵郡李氏就有9人担任过中正一职。
到了南北朝时,赵郡李氏已成为与范阳卢氏、南阳郑氏、博陵崔氏等齐名的世家大族,豪门之间不仅互相通婚,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还搞强强联合,结成强大的政治力量,赵郡李氏强势崛起的时机已经成熟。
北魏入主中原,李氏家族自然成为朝廷拉拢的对象,子弟在朝中担任刺史、太守等要职,各个手握实权,成为官场中的佼佼者。到了北齐,李氏把6位女儿嫁给皇帝,与皇家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一跃成为汉族显贵,赵郡李氏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信佛者上至帝王公卿,下至黎民百姓。李氏也顺应潮流,把悲悯情怀融入信佛和礼佛,捐田、建寺、种树、施粥、凿井、造像、赈灾、助葬、济贫,李氏家族化身大善人,多行善事,广种福德,在地方开展了一系列慈善活动,以东魏著名隐士李士谦最为典型。
民国大师钱穆先生说:“门第与儒学传统有不解之缘。”世家大族即使以军功起家,最后都逐渐转向经学传家。
赵郡李氏世代研习儒术,注重孝道,专攻文辞,饱学之士代出,在门阀制度衰落后,打开了一条科举入仕的通道。在唐代,虽然同祖不同宗,赵郡李氏还是借了“国姓”光,在政治上受到厚待,名人辈出,欧阳修《新唐书》记载的宰相有17位。有唐一代,尤以李德裕父祖三人名气最大。
李德裕,字文饶,晚唐的名相,历仕四朝,辅佐武宗皇帝重振朝纲,反击回鹘,平定内乱,裁撤冗官,一度扭转晚唐的颓势,开创了“会昌中兴”局面,李唐王朝迎来“安史之乱”以后的最盛时期。历朝历代对李德裕评价极高,李商隐称其“万古良相”,梁启超将其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称“六大政治家”。在新旧唐书中,李德裕均单独列传,其父、祖都没有这个待遇,可见其地位之高。
李德裕的祖父李栖筠,进士及第,有王佐之才,深得士人仰慕。曾任御使大夫,以不畏权贵名闻天下,在代宗一朝,虽未登宰相之位,已担宰相之责。
父亲李吉甫,没参加过科举考试,通过“偏门”入仕,即凭借李氏门第和父亲之荫。他精通国家典章,两次拜相,是公认的中唐时期学问好、见识高的宰相,辅佐宪宗皇帝开创“元和中兴”,在政治上颇有作为。
和父亲一样,李德裕也是通过门荫入仕,然而深陷“牛李党争”,官运不佳,长期被排挤出京。这场党争源于40年前的一场科举考试。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猛烈抨击时弊,皇帝和主考官觉得文章写得好,而时任宰相李吉甫则认为是对他的攻击。较量的结果是,李吉甫完胜,主考官们被贬谪,牛李二人不予录用,埋没在地方多年。
李吉甫去世后,牛僧孺和李宗闵迎来人生转机,不仅平步青云,还当上了宰相,双方各自结党结派,展开你来我往的政治倾轧,越演越烈,个人恩怨上升为党争。最后,以李德裕被贬出京,客死他乡而告终。这场内耗,犹如一颗毒瘤扩散到全身,大唐已经无药可救了。
黄巢发动的农民起义,空前打击了皇室和豪门士族。攻入长安,大开杀戒,天街踏尽公卿骨。李唐王朝摇摇欲坠,维系世家大族的政治条件丧失,赵郡李氏也未能幸免,在战乱中遗失了家谱,从此一蹶不振,再经过五代十国的扫荡,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史书里难觅李崔卢姓的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