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HPV疫苗的谣言似乎有些多,甚至影响到了一些地区免费接种政府项目的开展。
也许很多人都没意识到:那些激进捏造和散播这些谣言者,打开他们的主页几乎都是男性。
你很少能够看到女性评论,因为很可能被刻意删除。没被删除的那些女性评论基本都带着浓浓的“疫苗犹豫”情绪:“这是真的吗?”“我还在犹豫要不要打”……
真就咄咄怪事(离谱)。
在我国HPV疫苗尚未批准用于男性、HPV疫苗仍与宫颈癌对线的时代,男性几乎不用考虑自己接种HPV疫苗,但其中一些人却成为HPV疫苗造谣和散谣的急先锋。
这就好比:没住过院的人总是大谈城乡居民医保的坏处、退休的人总是嚷嚷着要跟大洋彼岸干一仗、没吃过榴莲的人始终认为榴莲卡嗓子……
以你的智慧,怎么就会相信那些不接种HPV疫苗的男人们的歪曲言论?他们怎么可能会比你懂的更多?
部分男性对HPV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中国对HPV疫苗和宫颈癌的教育,仍然局限在女性群体中。一些男性对HPV和HPV疫苗的成见,仍然与私生活混乱、性不洁、爱情不忠等负面画像联想在一起。
他们可能并非谣言的始作俑者,但他们可能甘于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性别对立的幕后黑手可能与HPV疫苗的造谣者是同一批人,尤其是部分过的不如意的男性对现代女性抱有反面情绪,沉浸在将健康意识较高、愿意主动接种HPV疫苗的女性恶意贴上“私生活混乱”的标签。
如此既满足了情绪发泄,也能够得到流量关注上的满足。
比如这位被封号的“老陶说真话”,为了流量几乎没说过真话
此外,也可能会有想要同流合污者会协同传播:HPV对男性健康似乎没那么大危害(女性疾病负担更高),而更大的危害似乎是——如果女性都打了HPV疫苗,那么她们再感染,可能就会怀疑自己“鬼混”。
那干脆大家都不要接种了(毁掉它),这样一来感染了HPV大家责任55开。
让人反感的消费主义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当靡费数千元接种后一定要“晒圈”(理解不了),以及媒体报道为接种而被骗数千元时,可能就会让部分人看到这种“消费主义”带来的流量。唱反调,无疑更能博来关注。
毕竟,没有什么比“你花费那么多钱打的HPV疫苗却是假的”更能刺激人(好气,我看看怎么个事儿)。
谣言散播者,有时只是流量的奴隶
前几年由于HPV疫苗短缺,导致HPV疫苗的网络流量很大,几乎每一次相关事件都能成为热点。
而许多大城市的一些头部媒体号每次发布的HPV疫苗约苗信息,阅读量也都成千上万。
这些流量他们没办法蹭,因为他们提供不了疫苗和预约接种服务。
但今年以来HPV疫苗不再短缺,HPV疫苗的流量尤其是预约接种相关的流量也很快下去。
但部分人可能会意识到:HPV疫苗不是没有流量了,只是需要反向运作。
预防接种类信息的流量肯定不行了,但中国过去几年已经有上亿女性接种了HPV疫苗,如果从这些已经接种的女性身上“下手”,流量自然就来了。
毕竟,一时间竟想不出有什么群体标签比这个群体更大、更稳定的了。当下还有什么比诋毁HPV疫苗,更能带来聚集性的流量呢?
没办法,算法就是这么jian,打之前不给推,打完之后疯狂推。
官方不下场辟谣,约等于变相助谣
法制社会的常规思维是:法律没有禁止这些谣言,是否意味着这些不是谣言而是真相?公众大概率会这样认为。
比如,如果用AI工具生成一段川普在中国乡下卖烤肠的视频,一些不了解AI是什么的人,那么大概率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段视频是真实的,或认为是模仿者。
既然官方没辟谣,说不定就是真的。这一点不管是HPV疫苗还是其他社会民生事件,大家的认知其实都一样。
自辩几乎没什么用,因为这一招已经被用坏了:很多狗仔曝光的xx明星轶闻,在其本人的辟谣下,最后竟然都是真的。
因此,一条官方辟谣新闻,赛过无数的自辩或社会辩论。
事实上关于HPV疫苗的接种倡议和价值,官方有很多红头文件,但这些文件远远不如一段拼接的短视频传播效率高,文件几乎到不了升斗民的手里。
就HPV疫苗来说,其实此前已经有日本例子在前:在未经科学调查的情况下,官方贸然宣布暂停HPV疫苗接种计划,导致日本的HPV疫苗接种率从70%以上降至极低的个位百分数。
最后,HPV疫苗和中国的消除宫颈癌事业,会被谣言毁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