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预防理念,强调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在维护精神心理健康方面,中医能发挥“治未病”作用吗?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记者采访获悉,目前中医不仅有特色技术手段,可对精神心理问题提前识别、提前干预,并已在广州建立了神志病治未病三级服务模式,将中医治未病融入社会心理服务。
中医“治未病”,可提前识别情绪问题
“在精神心理健康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中医有不少特色疗法,可以发挥提前识别、提前干预的作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以下简称“广医附属脑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郭建雄介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通过体质辨识、情绪管理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帮助将情绪问题处理于微时,防患于未然。”
具体如何发挥作用?郭建雄介绍,在提前识别方面,可以通过中医健康评估,比如中医体质辨识了解个体体质以及情志心理的偏颇倾向性;通过中医经络检测,了解五脏六腑虚实以及情志状态。从中医体质、脏腑阴阳、经络状态等方面,全面了解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为制订个性化调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在提前干预方面,也有多种中医手段,如情志调养、膳食调理、运动锻炼、五行音乐、针刺、艾灸、耳穴压豆、中药汤剂等,对情绪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这些方法具有简单、便捷、廉价、效验的特点,民众更易于接受。
“广东中医群众基础好,很多人感到情志不畅时,也会比较积极寻求中医帮助。”郭建雄介绍,例如门诊中曾有一位常年工作压力大的患者,长期失眠、易怒,情绪低落。经过中医四诊辨证后,诊断其为肝郁脾虚型,经过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治疗和中药调理,同时辅以情志疏导,帮助他释放压力,调整心态,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情绪显著改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中医进社区,建立三级服务网络体系
能否将中医“治未病”的优势,融入社区一线的心理医疗服务中?郭建雄介绍,今年该院正式启动了中医治未病融入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工作的项目,希望能“治未病于未发,护心神于无形”。
团队结合中医理论,提出“1239”神志病治未病三级服务模式,建立以神志病治未病指导中心为网顶指导单位,以区级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中医医院为服务推进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神志病治未病服务点为服务主体单位,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为补充的神志病治未病三级服务网络体系,覆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全病程服务。
应对精神心理问题,大众仍有误区
“很多人到现在还对精神心理疾患有很多偏见和误区,其实精神心理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并不可怕。”广医附属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宁玉萍特别提醒。
“人们对于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光是从医院名字的变化,就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来。”宁玉萍介绍,作为我国第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始建于1898年,被纳入“中华之最”系列。医院最初的名字叫“惠爱医癫院”或“惠爱医院”,是中国大陆首先将精神病从巫术、符咒的迷雾中解脱出来,采用比较现代的医学进行治疗的开端。而现在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从单一精神心理科,到脑系学科群,再到“脑系+综合科”,担负着广州市乃至华南地区的精神卫生医教研防康等工作。
为了避免大众因对精神疾患不够了解,容易误诊或拖延治疗,广医附属脑科医院开设了综合门诊的创新形式,例如双心门诊由心血管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共同出诊;而中西医结合门诊,由一位中医主任与一位精神科主任共同出诊,为患者提供中西医协同治疗,一站式解决相关身心问题。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傅文臻
图|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