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晕血,但做了 22 年医生:见过上百种死亡,还是会为患者在深夜痛哭
创始人
2024-10-29 18:35:27
0

原标题:我晕血,但做了 22 年医生:见过上百种死亡,还是会为患者在深夜痛哭

本文作者:吞吞

12 月初的北京,暴雪还未落,气温刚降至零下。电梯上到五楼,重症医学病区办公室大门紧闭,路过的医生听闻我的来意,抬手打开了门禁,转头对着走廊喊了句:

「薄叔,有人找——」

办公室里走出一个戴着眼镜的圆脸男医生,他走得很快,急匆匆的,应该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您好,我是薄世宁。」

「院里的年轻医生都叫我薄叔,外科医生要轮转 ICU,好多是我手把手带出来的。」

薄世宁,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也是在抖音有 320 万粉丝的科普博主,他主讲的《医学通识 50 讲》超过 14 万人听课,他写的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豆瓣 8.8 分,今年又出版了《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在职业照标准的微笑背后,收集这些「成就」的薄世宁在想什么?

要做给科普「打地基」的人

2018 年,「得到 App」 创始人罗振宇有了做「医学通识课」的构想,然而市面上还没有过类似的尝试,他找了几个医生合作,都没能最终完成,后来他找到薄世宁。

当时的薄世宁已经做了几年科普,也对这个「宏大」的课程非常感兴趣。接下这个任务,不久后薄世宁就给得到 App 的课程负责人发去了第一篇文稿。

然而等来的回应,却是对方似笑非笑的一句点评:「原来就这水平。」

「那篇文章当时我自认为很好,」薄世宁说,「他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人要么情商不高,要么态度刻薄,总之我不太喜欢。」

但通识课还想做下去,薄世宁没有和对方争辩,假装谦虚记下了所有修改意见,回去慢慢琢磨。

陆陆续续写了大半年,课程内容逐渐走上正轨,再回看当时被人瞧不上的初稿,薄世宁才觉醍醐灌顶,「我突然发现,那个编辑说的没错,我太想当然了。」

「医生当久了,就以为不管说什么别人都爱听,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薄世宁说,「因为我们平时接触的都是患者,门诊时间紧张,患者都希望医生能多说几句。但读者不是患者,你必须要思考切入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等等。」

这个被泼了冷水又发愤图强的稿子,最终于 2019 年 3 月在得到 App 上线成为《医学通识 50 讲》 ;后来课程的文字版本整理成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出版。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先后入选「中国好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以这本书为主的科普教育工作还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薄世宁也被进一步推向大众视野,成为知名度颇高的「薄医生」。同时,以通识讲义为蓝本在北大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通选课,120 个人的大课需要拼手速才能抢到,每次上课都坐满了人。

从现代医学发展、到医学的本质,《医学通识 50 讲》串联起医学体系、基础知识,发刊词称「每个人都应该上一次医学院」,至今仍是得到 App 前 10% 的课程。

近几年,各级、各地政府都陆续印发文件,鼓励医院、医生进行科普宣传;各类社交平台上,也有图文、视频等内容风格丰富的医学科普。

在薄世宁看来,通识教育更像是「打地基」。不同于各科医生们教大家如何看指标、多久做一次体检、警惕哪些症状等,薄世宁的科普视频总能看到「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等观念。

「医学太宏大了,能讲的知识点太多。没有医学背景的人看科普,通常只会挑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因为疾病有需要的专科知识学习,」薄世宁说,「而我想做的是从认知层面让大家理解什么是医学、什么是医学的本质。有了这一层认知,再去看其他的内容,也更好理解。」

带着这样的思路,薄世宁还想把地基打得更深。《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已经在着手改编,希望通识教育能从中小学生抓起,demo 版预计明年 1 月就会研发成功。

2020 年末,薄世宁在得到 App 又上线了更加带有循证理念的《临床医学前沿报告》课程,整理每年临床医学的热点、突破,并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审核。

「医生要少带个人经验,因为个人经验可能是错的。有的人一个错误犯了几十年,然后把它叫做经验。」

再见到当年的人,才发现我从未真正理解过患者

磨铁图书策划编辑杨智敏也是被《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改变观念的读者之一。

2021 年,她联系到薄世宁,约稿新书。不同于以往科普的风格,薄世宁在这本新书里想要记录下从业二十多年来那些印象深刻的生死故事,「工作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我遇到的病人、病人家属,他们的困惑是有共性的。」

在这本书里,薄世宁记录下器官捐献、临终关怀、抗癌、误诊等在 ICU 真实上演过的生死故事,「年轻的时候我是个技术至上的人,但现在越来越觉得,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和理性,还要有人文和情感的呵护。」

在短视频账号的后台数据中,薄世宁发现人文+认知的内容是播放量最好的,「纯讲知识的时候,播放量大概 100 万;讲底层认知的时候,播放量能到 500 万;如果既讲知识又讲认知,还结合人类朴素情感,阅读量能超过 5000 万。

工作中的薄世宁

为了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薄世宁联系了当年的患者或家属,去到他们所在城市做访谈。也是在这些对谈里,薄世宁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从未真正理解过患者。

一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病危时,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瘫痪了,甚至自己都不能控制睁眼、闭眼。「她才 40 岁,我以为对她来说,孩子那么小、家庭幸福、爸爸妈妈那么爱她,这些都是让她在病房里坚持下去的理由。」薄世宁说。

而当被问到「什么是求生欲」,患者却给出了意料之外的答案:「当护士往我胃管里打水,清水通过胃管流过嗓子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清甜。我就做着大口吞咽的动作,尽管我知道隔着胃管我尝不到水的味道,肌肉瘫痪我也根本咽不了。可我享受这个过程,这说明我还活着,我还拼命地想活着。

最终,19 个故事组成了新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以医生、患者、家属不同的视角,和读者一同回看薄世宁从业 22 年,那些无数次在脑海里回想的人和事。

薄世宁和磨铁图书团队合影

这些故事里的「薄医生」理性而客观,只有在和家人谈到临终时,才有了书里的第一次落泪,「我也是借着书这个载体和我的父母讨论生死,在平时这可能是永远不敢打开的话题。」

而真实世界里的薄世宁远比书里更容易动情,短短两小时的交谈里,我就看到他抹了不下三次眼泪。

不久前薄世宁接诊了一位 40 多岁的患者,经历十几天的救治,终于脱离危险期,薄世宁赶紧跑到病房外告诉患者妻子这个好消息。

一起赶来的,还有患者上高中的儿子。一问才知道,儿子急得十几天没有好好上学,每天来医院等着爸爸的消息。

薄世宁和他说,「不用害怕了,你爸爸活了。」儿子点点头哭了,转身去了学校。

说到这里,薄世宁抬手擦掉了眼泪,「北京那么冷的天,孩子就在楼道里天天守着。当你看到这样的家属,你怎么能不好好治他们的家人?」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2001 年,薄世宁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今年已经是他在 ICU 工作的第 22 年。

一个有高度共情体验的医生,要怎么在生离死别高强度上演的 ICU 里自洽?比起陪着哭,薄世宁更愿意「谈钱」。在安全基础上少开一次化验,可以省下几十、上百块钱;告诉家属省钱的治疗方案,可能就拉回一个因为经济因素要被放弃的患者。

「救命的时候大家一定不会想找一个哭哭啼啼的医生,肯定希望是一个冷静、技术过硬的人。工作久了,慢慢就会越来越理性、看开,就像人的伤疤一样,你可能会说伤疤越来越硬,可别忘了伤疤也曾是一个人最疼的地方。

那些没有再留下的眼泪,时过境迁,变成了细腻的笔触和讲述。从第一次立项讨论即将成书的这些故事,到受邀上节目、接受访谈,陪在幕后的杨智敏观察到,「这些故事他可能已经讲了、写了非常多遍,但每次再提起,他还是会动容。」

做有人情味的医生

很难想象,如今在 ICU 里力挽狂澜的薄世宁,曾经是一个晕血的医学生。

1995 年暑假,薄世宁即将大四,在逐步进入临床工作之前,父亲为他争取到了一个跟着主任参观外科手术的机会。

这是薄世宁第一次进入手术室,观摩主任做手术,一切都很顺利,可这时发生了一个小意外,主任用完止血钳把钳子往无菌盘里一扔,盘子失去了平衡,一点点地往边缘滑落……薄世宁冲上去,一把稳稳地接住了盘子,然后向上推了推。但他属于失误操作,抓盘子推盘子的动作把手术区域和器械全污染了。主任冲他大喊了一声「滚!」

也正是这个意外,当薄世宁看到手术刀划过的地方涌出鲜血,突然浑身冒汗,眼前一黑晕了过去。这场在手术室里「晕血」的窘境,让薄世宁开始刻意回避进入外科系统。

但很快,临床见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五年时间见过无数病人,薄世宁被迫直面晕血的弱点。

有一天,薄世宁抢救了一个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患者不断吐血,薄世宁快速地在患者胃里置入三腔二囊管,打起气囊,牵拉、压迫止血。直到抢救完成,离开床边,「我突然意识到,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已经克服了晕血。」

下班后在咖啡店工作

合作新书的这一年多里,薄世宁给编辑留下最深的印象之一,是「精力充沛」,「不管几点找他,他都在工作。」

临床工作之外,薄世宁还要写拍摄科普短视频、得到 App 的课程、去北大讲通识课、写书。每次下了班,薄世宁转头就进了附近的咖啡店,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店里的白噪音下完成。

还在写《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的那年,除夕晚上 8 点,刚吃完年夜饭,薄世宁就去写稿子了。「我和我爸说只能陪你们到这儿,我得去工作了,我爸当时说『你就在乎这一晚上吗?』」

薄世宁想早点让作品和大家见面,就一起和课程主编磨稿子。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天晚上 8 点,两个人就对着稿子抠细节。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新书上线之后,薄世宁又密集地参加了很多活动、采访,行程常常是连轴转。为了衔接一场采访,下了大夜班,他直接出发去了录影棚。「薄老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而且每一项工作都追求做到极致。」编辑说。

工作中的薄世宁

现在,儿子已经上了大学,不用太操心,薄世宁的生活就是临床工作和他的科普事业。把所有娱乐时间都用来写作,「享乐」并不是他的人生选项之一,「我更希望在有限的空闲时间里,做一些能够影响别人的事情,一些即使以后我不在了,也仍然有用的东西。」

「作为医生,经历过那么多生死,真的看不透,也真的舍不得,活着真的是太好了。」

当被问到希望「薄世宁」这个 IP 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一直侃侃而谈的他沉默了好一会儿:

「以后人们提到薄世宁,会说这是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医生,这就够了。」

薄世宁医生 20 多年坚守在 ICU 一线,抢救过上万个危重病例,他将 20 多年来亲历的最震撼人心的故事记录在新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中,他在书中写道:活着那么好,所以我永不放手。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薄世宁著书,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亲笔作序,尹烨、罗振宇、武志红、刘擎等专家诚意力荐。

新书上市

策划:yuu.|监制:carollero, gyouza

题图、插图来源:薄世宁个人微博、本人提供

丁香园是面向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以「助力中国医生」为己任。在丁香园,可以和同行讨论病例 ,在线学习公开课,使用用药助手等临床决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医疗岗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4进博会 | 胰岛素“从...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章乐 编辑 | 吴施楠 11月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
“咳”不容缓!孩子呼吸道感染后... 医生你快看看我们家孩子,一个多月前感冒发热,可自从感冒好了后还是咳嗽,经常夜间和清晨咳嗽,咳少量白痰...
揭秘膝关节异响:关注骨骼健康新...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膝盖“咔咔”响? 当你上下楼梯、屈伸膝盖,甚至是简单的行走时,膝盖处传来的“咔咔”...
“有毒野史”伪装教科书销售泛滥... 近日,网络上有多名家长举报,称孩子阅读的“课外历史书”《野史》掺杂大量恶俗网络用语,并且该书被仿照成...
被国家电网“拉黑”后,这家龙头... 继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拉黑”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对鼎...
郑州视光住院部医生全飞秒近视手... 作为一名郑州视光眼科医院的住院部医生,我与眼镜相伴了十几年。那些被近视困扰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仍历...
郑州民生耳鼻喉: 今日立冬,愿... 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 今日立冬❄️ 人间至此秋色尽🍁愿君安暖迎新冬 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 和您一起守...
原创 白... 近日,白俄罗斯特种作战部队指挥官杰尼森科少将公开表示,中国派遣代表参与了白俄罗斯一系列的军事演习。 ...
增强男孩自信,超实用指南 👦妈妈们,想要培养出一个自信满满的男孩吗?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哦,需要我们的细心和耐心。下面,就让我...
原创 英... 红枫湾APP:布里斯托大学官网发布的一则新闻消息显示,一项新研究发现,社区药房可以在扩大暴露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