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占世界人口的5-10%。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泌尿系结石患病率为6.5%,部分南方地区甚至高达10%。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5年复发率高达50%,10年高达90%。这是由于产生结石的潜在原因并未纠正,仅仅移除现有的结石,只能治疗疾病的症状,而不能根本上改变病情发展。
研究表明,代谢评估可明确95%的结石病因,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的防治(包括液体摄入、饮食疗法和药物预防等方面),可使结石复发率降低至10%~15%。
泌尿系结石有多种成分,大多数为草酸盐或磷酸盐有关的含钙结石,占66%~75%,10%~20%为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
科学饮水
充分饮水,是防治任何成分泌尿系结石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足量饮水,可使结石复发率降低约60%。
建议每日液体摄入量>2.5 L,以达到每24小时至少2.2-2.5L尿液,或保证尿液呈清亮或微黄。
对于胱氨酸结石患者,建议每日液体摄入量3.5~4.0 L,保持日排尿量>3.5 L,尿比重在1.010左右,尿液pH 7.5左右。
摄入液体种类,以普通饮用水为宜。其他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等饮料,含有果糖成分,可能增加尿钙、尿草酸和尿酸的排泄,从而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因此不建议用其他饮料代替饮用水进行液体补充。
对于磷酸钙类结石、感染性结石患者,不宜饮用可碱化尿液的饮料,如橙汁、无糖苏打水等;而对于草酸钙结石、尿酸类结石和胱氨酸结石患者,则可饮用上述可碱化尿液的饮料。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水质硬度与泌尿系结石形成相关,不必为了预防结石而只喝纯净水。
营养治疗
根据国际尿石症联盟2022年的指南和我国2023年《泌尿系结石代谢评估与复发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应根据代谢评估结果或结石成分,结合患者饮食习惯,由营养科协助,调整患者饮食结构,进行饮食预防和营养治疗。
1.草酸钙类结石:202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钙摄入量:18岁以上成年人、孕妇、乳母都为800mg/d,9~18岁青少年为1000 mg/d。而中国居民平均钙摄入量只有390 mg/d,处于负钙平衡状态。
事实上,钙与草酸在肠道内即可形成难溶性草酸钙,进而减少草酸的吸收。低钙饮食导致肠道对游离草酸的吸收增加,导致草酸尿和尿中草酸钙的过饱和,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因此,均衡的膳食钙(不超过1200mg/d)摄入,可减少肾结石的复发。可以遵循平衡膳食宝塔模式,包括食用正常量(300ml/d)的奶类(300~500g/d)的蔬菜。
常规维生素D摄入量(400IU/d)并不会增加肾结石发生风险。
由于草酸盐广泛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尤其是水果和蔬菜),很难从根本上限制草酸盐的摄入。患者只有在过量摄入富含草酸盐的食物(如菠菜、大黄、巧克力、坚果等),同时摄入钙质不足时,饮食控制草酸盐的摄入才可能起到降低结石复发风险的作用。因此,增加膳食钙的摄入,可能比单纯因为草酸而不敢吃蔬菜更有用。比如,患者可以将奶类、豆腐等与蔬菜搭配食用。
动物蛋白的代谢产物会导致尿液酸性增加,同时也促进体内钙质溶出并进入尿液。限制动物蛋白(0.8~1g/kg/d)有利于降低肾结石的发生风险。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植物蛋白的摄入会增加肾结石发生风险。因此,应该减少摄入肉、鱼、蛋类,适当增加大豆蛋白类摄入。
中国居民人均摄盐量为9.3 g/d,远高于结石患者推荐的限盐量(< 5 g/d)。对于平时摄入钠盐较多,同时合并高钙尿的结石患者,建议减少食盐、味精、酱油、咸菜、酱豆腐等富含钠的食物,有助于降低尿钙排泄。
2.磷酸钙类结石:磷酸钙结石患者应限制钙的摄入,日摄入量500 mg以下,根据国人膳食习惯,磷酸钙结石患者如果不额外增加食品钙(牛奶、乳酪)或药物钙的摄入,可基本达到此要求。
此外,应限制高钠、高磷和高蛋白的食物摄入。种类上主要选择肉、鱼、蛋等动物蛋白质,主食选择精细粮,增加尿液酸性。
3.非钙类结石:碱化尿液和限制嘌呤的摄入,是尿酸结石的饮食预防重点,例如避免或减少食用动物内脏、虾蟹贝类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胱氨酸的前体物质是蛋氨酸,对于成人患者,可限制富含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的食物,如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小儿患者因过度限制蛋白摄入会影响生长发育,因此,不建议对小儿患者限制蛋白饮食。
作者:于永超
来源: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