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买的两本书到了,一本是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还有一本是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
我简单翻阅了两本书的开头,内心涌起不少思绪。
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提出了他的招牌学说“智人凭借想象力和虚构故事的能力走上世界统治者的位置”,他还讲,农业革命是一场大骗局,是小麦驯化了人类,而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
而在这本《智人之上》里,赫拉利认为,在AI时代人类最宝贵的是精神技能,因为智力技能是AI最容易接管的,如信息收集处理等都能自动化。但精神技能,比如了解自己的意识是如何运作的、知道自己是谁,这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
但现实并不是非常乐观,因为真相昂贵,虚构廉价。如果想了解真相,就必须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而虚构则很简单,你只需写下脑海中浮现的东西。正因如此,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自由流动带来的不会是更多真相,乃至很多人想象的“信息平权”,而是更大、更难以挣脱的信息茧房。
从这个角度讲,人类控制AI的难度比AI控制人类的难度,高太多了。
我最近有个思考是,越依赖AI帮助思考、帮助解决问题,个体的思维能力就会变得越弱小。
比如我经常会写笔记,过去我都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地把一张笔记写完,现在我遇到思考上的卡点,就会找AI,问问AI怎么写、怎么思考。
这么做用了两个月后,我开始不假思索地接受AI给出的答案,我发现自己有了思考惰性,遇到问题不会想着自己思考,而是想着AI会怎么看?直到我发现自己很难再收放自如地写作之后,我发现我将自己的智能外包给了AI。
这其实跟每天刷各种新闻App、看各种短视频一样,你会发现无尽的信息流在前方等着自己去浏览。
你看新闻,也确实获得了很多乐趣和信息。
但问题还是一样:是你想去看新闻,还是有人推着你去看新闻?
你会发现自己的自由意志越来越薄弱渺小,自己的深度思考、批判力、质疑力也越来越弱。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很多人都知道,他跟很多科幻电影都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但你生活过得很美好,你还愿不愿意继续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生活下去。
几乎所有电影的答案都是“不愿意”,原因也都是丧失自由意志、没有尊严。
但事实上,大部分都选择了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
那么,如何合理利用AI的能力?
我现在的做法主要有三个:
第一,继续积累个人私有数据,
这么做不仅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头脑,也可以为以后建立知识库、智能体打基础。
比如我遇到过一位从业多年的健康培训师,他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料、学员反馈、教学案例以及行业数据,但在实际带团队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小伙伴在学习进度、专业理解、实操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跟不上整体节奏,导致培训周期拉长、效率不高,甚至影响到客户服务的质量。他现在把各种课程数据导入知识库后可以让AI学习,这么做确实提高了团队协作和专业培训的效率。
第二,思考AI为什么能想到、而自己想不到。
AI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它能替我回答问题,而在于它能让我看到自己思维的盲点。每当它给出一个我没想到的答案时,我会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个角度?是知识储备不足,还是思维方式固化?这种“反向提问”逐渐成为我与AI互动的核心方法之一。
有一种苏格拉底提问法,就是我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AI也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答案,在此基础上,但我可以同AI一起探索思考出答案,通过追问、质疑,不断揭示我们默认观点中的矛盾和局限,从而获得领悟与启发。
比如我们的长辈经常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结婚生子,赚钱养家。
似乎不这么做就不是正常的社会人。
我问AI,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AI说:
你有没有注意过,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动词都被冠以“好好”?
像是某种温柔的鞭策。
仿佛不“好好”,就对不起这个世界对你的期待。
可谁给这些动词下了定义?什么叫“好好学习”?是考试成绩、学历文凭,还是知识本身?如果一个人热爱的是流浪、观察云的变化、收集声音,那他是不是在“不好好学习”?
“好好工作”又是谁的工作?
是朝九晚五,还是创业致富?是谁把工作与“养家”的责任绑在一起?如果我不结婚,不生子,是否就可以不用“赚钱养家”了?那为什么还有人说:“你总得为未来做准备。” 未来的什么?谁的未来?
“结婚生子”这四个字,像是一道程序。
到了年纪,就得运行。
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执行这段代码?
它最初是从哪里被写入我们的系统的?
是农业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是工业时代家庭结构的遗产?还是社交媒体上那些幸福照片的潜移默化?
至于“赚钱养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一个由法律和习俗构成的社会单位,而不是你内心的归属感。如果你赚不到足够的钱呢?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失败了?而谁从这种“失败感”中获利?也许是银行,也许是保险公司,也许是你所在公司的HR。
我们把这些话当成真理,其实它们只是某个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我们尚未察觉的操作系统版本号。
想象一下,如果时间旅行到另一个世界, 那里的人们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完成,工作不是为了升职加薪,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养家”可以是养一只猫、一棵树、一段回忆…… 你会不会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不要急着去“好好”做什么。
先停下来问问:这些“应该”,真的是你的“愿意”吗?如果不是,那你又在哪里悄悄地丢失了自己?
于是我就开始利用AI的回答反思自己:
1.我现在在做什么?
2.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3.我想做什么?
这时候我为人类存在之渺小与生命之短暂感到惋惜,一个人穷尽一生能做多少事情?其实很少!相比人类历史而言是微不足道,更不要说相比宇宙历史了。
甚至在周围百公里,一个人又能带来什么影响呢?
世人汲汲于名利,被“金钱”与“权力”编织的共识所控制。
赫拉利说农业革命是一场大骗局,是小麦驯化了人类,而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
我认为金钱和权力也驯化了现代人。
原始社会只需要付出少量劳动就能满足温饱,一天劳作两到四小时,其他时间载歌载舞,闲谈八卦,生活是幸福的,社区是自由的;如今社会上很多人都需要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整日与焦虑、压力、迷茫、痛苦相伴,偏偏为这碎银几两,把大好时光用在维系社会编织的“谎言”之中。
我观察发现,若是没有感受到社会之多元、历史之雄浑、宇宙之无垠,人就会缺少一种“为生命立法、为天地立心”的雄伟气象,因为他不曾“见过”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无法“想象出”自身会以什么方式存在,更无从得知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所在。
倘若Ta的头脑还充斥着劣质信息训练后的扭曲神经网络,你很容易想象到Ta精神世界的贫瘠程度:
眼中只有得失利益,仅有的道德伦理也是因为法律约束才存在。
大脑里只有庸俗的观念,不断的追求更多的名利。
缺乏真正的智慧,人们敬畏Ta的权力与财富,而不会发自内心尊重Ta的意见与思想。
我们或许该好好想想,如果未来是一个富足时代,人们只需要付出很小的劳动就能实现温饱,那么剩下的时间该如何度过?
第三,就是借助AI提高个人生产力。
我们对AI的设想一直都是让它帮我们从琐碎、重复、机械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创造、感受。
比如写作。AI的作用不只是提高输出内容的速度、处理任务的效率,更是帮助我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作品。
所以,在写作中,你可以这样使用AI:
让它帮你整理思路,而不是替你想清楚;
让它为你提供素材,而不是替你做判断;
让它帮你润色语言,而不是替你表达情感。
再比如你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让AI为你生成思维导图、总结要点、提出问题,但不要让它替你背诵或理解。你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这些信息,用自己的经历去验证它们。
这才是“借助AI提高个人生产能力”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让AI替你完成任务,而是让它帮助你更高效地成为你自己。
事实上,AI时代的生产力也该重新定义。
在工业时代,“生产力”意味着你能制造多少产品、完成多少订单、赚多少钱。
而在AI时代,“生产力”应该被重新定义为:
你能产生多少独特的想法?
你能构建怎样的认知体系?
你能创造什么样的体验与连接?
你能留下哪些值得被记住的文字、画面、声音?
结个尾吧。
前天下单买的两本书,《智人之上》与《从一到无穷大》,我简单翻阅了一下,发现这两本都有回答同一个问题:
人类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
一个是关于意识、精神、自由意志的探索,另一个是关于科学、逻辑、宇宙秩序的理解。
它们像两条线,在某个点交汇,指向同一个方向:超越自我,理解世界,创造意义。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的故事
其他文章
我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