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7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长期以来,语言障碍始终是横亘在中华文化与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每一次文化的远行,都凝聚着译者们“信、达、雅”的艰辛追求,但面对海量的文化内容和日益加速的全球交流节奏,这艘“人工小舟”似乎难以承载文化远洋的全部梦想。然而,人工智能(AI),特别是其在大模型和机器翻译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为我们铺设一条崭新的文化“高速公路”。语言的壁垒一旦消融,文明的对话便如江河入海,浩荡而深远。
作者| 朱子百嘉
编审| 时光
编辑| 半岛
来源 | 三川汇文化科技
长期以来,语言障碍始终是横亘在中华文化与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不仅体现在字面翻译的难度上,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跨越文化语境,准确传递作品中蕴含的微妙情感、历史底蕴和哲学思辨。
传统的文化出海之路,常伴随着高昂的翻译成本、漫长的制作周期以及有限的覆盖范围。每一次文化的远行,都凝聚着译者们“信、达、雅”的艰辛追求,但面对海量的文化内容和日益加速的全球交流节奏,这艘“人工小舟”似乎难以承载文化远洋的全部梦想。
然而,人工智能(AI),特别是其在大模型和机器翻译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为我们铺设一条崭新的文化“高速公路”。语言的壁垒一旦消融,文明的对话便如江河入海,浩荡而深远。
AI翻译:重塑文化传播的“新基建”
大模型驱动的机器翻译对文化出海的赋能是多维度、深层次的:
1.效率与规模的指数级提升
AI技术极大地解放了文化内容翻译的生产力。这意味着过去难以想象的海量文化内容,如数百万字的网文小说、每日更新的新闻资讯、汗牛充栋的古籍文献,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触达更广泛的全球受众。
以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为例,根据《2024中国网文出海趋势报告》,仅起点国际平台在当年11月底就新增了超过2000部AI翻译作品,同比增长20倍,并且在畅销榜Top100的作品中,AI翻译作品占比高达42%。例如,《神话纪元,我进化成了恒星级巨兽》(中译英)、《公爵的蒙面夫人》(英语译西班牙语)等多部AI翻译作品已成为起点国际的畅销爆款。过去需要大量人工投入和漫长等待才能面世的翻译作品,如今可以迅速覆盖全球不同语种的读者。
在微短剧领域,不少AI大模型已可实现声线提取、原字幕擦除、配音、外语字幕生成等功能,不仅内容翻译准确,还能"克隆"剧中人物的语音语调。这使得微短剧出海的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2025年4月中旬,全国首个微短剧智能译制中心在马栏山揭牌。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研发的AI译制技术集成了先进的算法模块,能提供超20种语种翻译支持。一部中文微短剧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变身”多国语言版本,“出口”世界各地。2025年马栏山将译制出海10000部精品微短剧。
2.质量与“意蕴”的深度触达
例如京剧领域,2025年5月22日,在第五届中国(北京)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上重磅发布由“智韵京声”AI模型制作完成的多语种版“京剧发祥地”主题曲《五洲同唱结戏缘》。这是全球首支通过AIGC多模态大模型生成的多语种戏曲歌曲,目前已精准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国际通用语言,并在全球多地同步上线发布。“智韵京声”AI模型可以通过相关技术解决京剧国际化展示中的难题,让全球听众都能毫无阻碍地欣赏京剧韵味,最大程度地展现出中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3.多语种覆盖的广度与深度
全球有数千种语言,传统的翻译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主流语种。大模型的出现,特别是其在低资源语言翻译方面的潜力,为中国文化向更广泛的小语种地区传播打开了新的大门,更为中国商品走向全球各个地区提供了便利。
4.赋能多元文化载体的创新表达
大模型的赋能远不止于文本翻译,不止于语言的转换器,它正在成为文化的转码器、情感的连接器和创意的赋能器。在文字的无界之旅方面:网络文学,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政策文件、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信息,都可以借助AI实现快速、高质量的多语言转换和全球共享。在视听的沉浸体验方面:AI技术能够为影视剧、动画、短视频、在线课程等内容提供智能字幕生成、多语种配音、甚至是场景和角色的本土化调整,提升海外观众的观看体验。在互动的创新表达方面:AI可以辅助生成多语言的交互式文化内容,如虚拟博物馆导览、个性化学习材料、沉浸式文化体验游戏等。
更为重要的是,双向的文明对话。从生产端来看,带来“全球共创”的内容生产新样态。以网文出海为例,其在经历了出版授权、翻译出海、模式出海后,已经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创作者共同进行网络文学的IP培育及开发的阶段。从传播端来看,带来了文化的参与互动感,不断根据海外读者的反馈进行创作调整,形成了“共创”内容的流程,并不断扩充共同的话语空间,促进文明对话。
机遇背后的挑战、伦理考量与未来之路
AI翻译为中国文化出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然而,在拥抱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之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审视其光环之下潜藏的挑战与风险,并深思在人与机器共创文化传播新纪元的未来之路上,应如何智慧前行。
第一,翻译质量的天花板与文化深度的流失。目前的AI模型在处理高度依赖文化背景的幽默、讽刺、双关语,以及深奥的哲学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时,仍有力有不逮之处。过度依赖AI翻译,可能导致文化内涵在传递过程中的扁平化和浅表化,甚至产生误解。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留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和深度思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人工 + AI”协同模式是降低风险、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第二,文化误读与刻板印象的风险。算法的训练数据和设计逻辑可能潜藏偏见,导致AI在生成或翻译文化内容时,无意中强化某些刻板印象,或对特定文化元素进行片面甚至错误的呈现。
第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合规挑战。文化内容的跨国传播必然涉及用户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流动。如何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隐私保护法规,是一个日益突出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面对上述挑战,意味着在积极拥抱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构建完善的伦理框架和融入深厚的人文关怀:
一是坚守文化尊重与价值中立。在开发和应用AI翻译技术时,应将尊重文化多样性、避免文化偏见置于首位,确保技术服务于真实的文化理解而非误导。
二是推动人机协同新生态。不应将AI视为取代人类的角色,而应积极探索人机协作的模式。AI可以处理大规模、重复性的翻译任务,而人类译者则专注于更具创造性、思辨性和情感共鸣的翻译工作,共同提升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深度。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与法规建设。针对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算法透明度等问题,需要政府、行业、学界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内容生成的道德准则,提升技术监管能力,确保文化传播内容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
此外,中国在AI赋能文化出海领域还应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
一是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在多语言大模型、文化理解算法等关键领域取得自主突破;
二是大力建设高质量、多语种、多模态的文化语料库,为AI模型的训练提供坚实基础;
三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文化、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规则的制定,为中国文化在全球的顺畅传播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结语:AI与人文携手,书写文化出海的壮丽史诗
跨越山海,沟通心灵,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冲动。在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之下,中国文化正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从网络文学的“一键出海”到游戏动漫的全球共鸣,从传统文化瑰宝的数字化新生到视听内容的无界流动,AI翻译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率与规模,更在努力触达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连接。它正在打破千百年来横亘在不同文明之间的语言壁垒,让中国故事以更生动、更精准、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是人类交流渴望在数字时代的崭新回应。
未来的文化出海之路,绝非单纯的技术驱动,而应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是AI的强大效能与人类智慧的协同共进。我们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拥抱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对话,以持续的探索精神完善路径。
加入私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