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闻与 编丨KK
他对女儿说,“与其去卷名校,不如去学烘焙!”
王佳梁是谁?
他有很多身份:一家名为“触宝”的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AI领域投资人,创新教育项目超脑AI孵化器发起人,上海交大工研院执行院长……以及,三个孩子的父亲。
为什么要王佳梁来聊教育?
第一,我们来看工作的趋势。
AI正在大规模取代我们的工作,且趋势越来越迅猛;未来的工作形态究竟是怎样的,还有什么样的工作只有人可以做。
第二,我们再来看教育的趋势。
现在学校学的课程,那些传统学科、学习方法、考试形式还会延续多久;应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培养;AI时代,大学应该学什么……
作为科技专家,教育工作者,王佳梁有很多“接地气”的思考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
在不远的未来,
会有90%的人
成为自由职业者和斜杠青年
王佳梁称自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因为他自己身处科技领域,所以对AI的发展会比一般人更敏感。
王佳梁与这个领域渊源很深。他从小学就开始学计算机,初中的时候就在少年宫学编程,“学的很多东西已经超出了职业的程序员”。
从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后,他先在微软做了三年项目经理,然后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和AI领域创业、投资。
作为业内人士,王佳梁当然熟悉AI整个发展史,但他感知到AI时代的到来,也和其他人一样,那个节点就是 2022年底ChatGPT的出现。
从那时起,他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接下来的这两年,他看到了AI带来的近乎摧枯拉朽式的改变,对此有“非常强烈的体感”。
新一代的AI不再像第一代那么“机械”了,它开始有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变得更像“人”。以ChatGPT、DeepSeek为标志,它也开始以加速度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变化已经在发生。大公司在裁员,大学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而且,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2025年春节期间,王佳梁去了一趟澳洲,他和澳洲的大学生和大学老师都有交流,他们告诉他,澳洲的大学生也面临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王佳梁讲到,前段时间,他收到了一份简历,来自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硕士研究生,这样的教育背景也是“找不到工作”。
在王佳梁看来,这并非经济下行所带来的暂时现象。
他有一个预判, 在不远的未来,会有90%的人成为自由职业者和斜杠青年。
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这一套,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到一个公司上班,是“中心化”的系统。而将来,这一套体系将被打破,“去中心化”成为大势所趋。
“它并不是一个将要发生的事儿,它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儿。”王佳梁向我强调。
工业革命取代了很多体力劳动者,而这一波AI革命,反而很多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会首先被取代,比如初级的程序员、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
这已经在王佳梁自己身边发生了。他孵化的一家游戏公司,已经在用AI做一部分的游戏策划、美术、编程等工作。在AI的辅助下,现在几十个人可以做以前几百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最近十几年,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很热门,进大厂往往意味着高薪,王佳梁认为, 这一类的专业在未来5到10年会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局面。风水轮流转。
对王佳梁来说,这是基于现实的严密逻辑推演,因为很多白领的工作特点是高知识密度、逻辑性强,而这正是AI极为擅长的,且远超人类。
接下来, 等具身智能发展起来之后,蓝领岗位也会被大量取代。
“未来(大家)可能更多地都是一些斜杠青年。你可能周末去做冲浪教练,周中的时候帮一些公司做点外包的事儿,然后同时还搞个烘焙或者是做一些手工。”王佳梁说。
AI时代,筛选失效,
不必继续“卷”学历了
王佳梁认为,当下的教育方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教育是一种筛选机制,因此,即使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没有实用价值,学历也能在找工作的时候发挥很大作用,成为“敲门砖”。
但现在,因为我们的“泰坦尼克号”撞上了AI这座冰山,这一机制开始失效了。
王佳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现在大家都处在正撞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上,那座冰山就是AI。
近年来整个社会愈演愈烈的内卷现象,就是因为大家在争抢去上层甲板上的票,因为船已经开始沉了,最下层已经开始进水了。
随着AI的迅猛发展,在未来物资会越来越丰盛,物价越来越便宜,“产品和服务成本每两年降低一半。”王佳梁说,在这种情况下,“情绪价值”会变得更值钱。
他经常跟朋友讲,作为一个投资人,他是“短期投AI,长期投游戏”,因为很简单,游戏娱乐“是提供情绪价值的”。
王佳梁的女儿今年读高二,他有时会和女儿说,与其去“卷”名校,还不如去学烘焙或占星。辛辛苦苦去美国读完藤校,可能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学5年占星,到时候可能已经有很好的收入了。
王佳梁认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也许都不能称之为职业的“点”,未来反而可能成为大家的职业。他很看好与情绪价值以及体验相关的、与人产生联结的领域,烘焙、占星、导游、娱乐都属于这一类。
王佳梁预测,未来最主流的职业将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具有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超级个体”,如创业者、设计师和科学家;
另一种是提供陪伴和情绪价值的人,如教练、瑜伽/冥想引导师、培训师、占卜师等。
我问王佳梁他和女儿说“卷”名校不如学占星的时候,是开玩笑还是真心地希望她放弃大学之路,他是这么回答的——
女儿因为已经快上大学了,直接放弃上大学这条路也不太可能,他更不可能强迫她放弃。但他和女儿说的确实是真心话,他的确觉得等她大学毕业后,“那张文凭基本上也没什么用。”
而老二和老三,一个在念初中,一个在念小学,等他们毕业的时候,他觉得“早就已经天翻地覆了”。所以他在老二和老三的教育上“会更佛系一点”。
他认为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如何学习,而如何学习,学校里教得最少。
传统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里面学的东西跟社会上面需要的东西是完全脱节的。”
就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学的还只是计算机原理、C++语言这些理论知识,学生们在真实世界的实践经验几乎没有。更何况,即便是知识,不少在真实世界也已经过时了。
王佳梁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点, 孩子们觉得在学校里学不到东西,家长往往会“骗”孩子,说这是在锻炼你的学习能力。他觉得这是“扯淡”,锻炼学习能力有很多种方式,为什么非得用这种方式?
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工作体系是中心化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筛选人。既然是筛选,哪怕高考考的是围棋,也能筛选出同样的一批聪明的学生。
他自己很熟悉这一套筛选机制。他在毕业的时候,拿到了高盛银行的offer,年薪60万。当时这个岗位全国只发两个offer,他拿到了其中一个。招聘方并不关心招的人学的是什么专业,他们的逻辑就是,到清北复交这些名校去挑人,名校里全都是经过“筛选”的人。
而当90%的人从在公司上班变为自由职业者和斜杠青年的时候(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原有的那一套筛选机制便失效了。
“没有人关注李佳琦到底是哪个学校毕业的。”王佳梁说。
而当筛选机制失效后,即便从功利的角度去看,继续去“卷”学历也已经失去意义了。
还是拿泰坦尼克号作比喻,此刻,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继续待在正在下沉的船上,往甲板上挤,而是应该尽快找一个救生艇离开这艘即将沉下去的船。
而眼下救急的救生艇,之后发展下去可能就是一座诺亚方舟。
通过使用AI,
成为超级个体
王佳梁是一个技术信仰者,自己能成为AI时代的见证者,他觉得很幸运,“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每天都在创造历史、改写历史。”对他来说,AI虽然打破了很多旧事物,但更带来了很多新机会。
王佳梁强调,AI教育不只是工具,而是创造的伙伴。
在他看来,“AI+教育”和“AI时代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把AI作为工具,而后者是重新定义问题。AI时代之下,教育的问题已经改变了。
王佳梁说,现在的孩子,要做AI时代的“原住民”。
上一次科技变革,互联网来临,拥抱新浪潮的一代人,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外语老师马云、从美国退学的王兴、卖硬件的刘强东、写小说的韩寒……
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想,81年的,互联网少年,高中就自己做网站,没有上过大学;这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但是,正是因为互联网,他从“显卡之家”,到“汽车之家”,再到现在的“理想汽车”,一路走到现在,还在这个浪潮里。
那么,我们的孩子,尤其是现在还在上小学和中学的孩子,他们就是AI时代的“原住民”。
之前,我们跟几十位中小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自己用AI来学习了。
有一个孩子,很有意思。本来,他是用AI来帮他写数学作业,过程中,他发现AI对学校作业的解题的能力,并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干脆,他就问AI,这些题目背后的那个数学原理是什么,数学能力是什么;然后,他就接着问:你能自己出几道题目,帮我来掌握这些能力吗?
你看, 现在的孩子,已经把AI当作老师,而不仅仅是工具了——这个孩子,才11岁。
所以,我们孩子未来的教育,肯定会因为AI而改变,那么,我们就要至少做到这三个能力类别:
第一类是可以熟练使用各种AI工具的人;
第二类是能够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提出问题的人;
第三类是能够与AI进行深度协作的人,他们在协作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独特价值。
这三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让AI成为人创造的伙伴,帮助人更好地把想象力变为现实。
在AI的赋能下,很多人都有机会成为“超级个体”。王佳梁说,“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个体。”
王佳梁对此刻正在读大学的大学生和已经身处职场的年轻人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已经在职场的年轻人,需要尽快学会使用AI,以及,“一定要跨界”,不能只会做一件事。
不会使用AI的,和只会做一件事的,都会容易被AI替代掉。
如果是还在学校念书的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大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学习最好的场域了,“还是得尽快在社会当中学习”。
另外,无论是学习AI还是别的东西,也不需要局限在大学里,社会上最近几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基于兴趣的社群,这反而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真实地参与进去,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去学习。”
王佳梁认为,对现在的学生们来说,已经不是要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为自己的事业做好准备,要为如何成为超级个体和自由职业者做准备。
最重要的不再是
去跟别人竞争
王佳梁在一份超脑AI孵化器的白皮书中写道,工业时代,需要的是“工具人”和“螺丝钉”,而AI时代需要的是“梦想家”和“陪伴者”,重要的是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感和人际联结。
王佳梁相信,AI时代可能会带来一场数字时代的文艺复兴。当人们不再为生存和赚钱奔波,工作将变成一个给自己带来意义和“情绪价值”的劳动。
因此,艺术、哲学甚至玄学这些能给人的精神带来价值的领域会重新变得重要起来。
“有趣而无用的学问,这个可能是未来更大的一个‘赛道’。”王佳梁说。
一方面是“有趣而无用的学问”在AI时代会有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AI时代物质的丰富,AI时代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去想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完成什么东西。
因此,AI时代,最重要的不再是去跟别人竞争,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意义感和价值观,找到自己“原生的动力”。
人做任何事情,背后都需要一个驱动力。像学校里的考试、公司里的KPI,这些全都是外驱力。而内驱力才是自己“原生的动力”。也就是自己对某件事情本身是感兴趣的,它会让自己产生价值感。
还有另一个维度,就是看你做一件事是由热爱(love)驱动还是由恐惧(fear)驱动。
王佳梁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驱动力往往来自恐惧。比如父母和孩子说,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捡垃圾。这就是恐惧驱动。
他认为,尽管人们面对AI,会有“落水”的恐惧,但它反而可能会成为给大家托底的存在。
当物质匮乏的恐惧不再存在的时候,大家反而更有心力和精力去寻找自己的热爱,去做由热爱驱动的事情。
自驱力,或者热爱驱动,从何而来呢?
王佳梁喜欢引用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这个理论提到,一个人产生内驱力有三个重要因素。
第一个是自主感,一个人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所做的事。
第二个是胜任感,只有胜任之后,一个人才能获得正反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个是归属感,身边的人能不断地给自己无条件的包容和支持。
有这三点,一个人就可以形成内驱力。
王佳梁说,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还被“内卷”的体系裹挟,在以往的惯性里往前冲,成天刷题,“完全眼里无光”,“很揪心”。
他很清楚,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最终也不过是挤上甲板,而那时候泰坦尼克号已经沉了。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