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过去,育种专家得靠“火眼金睛”,在牧场牛棚挑选良种。如今,专家可以坐在电脑前,运用人工智能(AI)直接参与基因设计。
在10月12日召开的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多项前沿育种技术集中亮相,包括AI育种平台、多基因编辑抗病育种技术、牛单倍体干细胞育种技术等。其中,全球首例“5基因编辑猪”、世界首例单倍体干细胞基因编辑牛引起了广泛关注。
图为河南新乡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里工作。(资料图,图片由CNSPHOTO提供)
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畜禽育种正从“依赖经验”迈入“按需设计”的新阶段。
育种也能“定制”了。过去,育种人员往往要自己到养殖场,观察哪头猪更壮实、哪头牛产奶更多。而现在,这些工作正逐渐被屏幕上的数据和算法替代。
“以前选一头种猪,得追溯到它祖上三代的表现。现在AI可以直接推算出,什么样的基因组合能产出更优良的后代。”一位科研人员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国际智能育种论坛上这样形容当前的变化。
AI不仅帮人选种,还在帮人制造更高效的“基因剪刀”。首农食品集团(以下简称首农)在大会上发布了一项多基因编辑育种新技术,并已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同时编辑5个抗病基因的猪。
“我们不仅自主研发了效率更高的基因编辑工具,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多基因编辑系统,还培育出真正符合产业需求的‘多抗猪’。”首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利用该技术优化猪的料肉比和肉质,力争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品质还好的‘全能型种猪’,为国家种业安全与农业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农村部此前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智能育种平台,推动从“经验育种”向“智能设计育种”转变,从而大幅缩短育种周期。
“借助AI大模型分析海量育种数据,再结合合成生物学技术,我们已初步实现‘按需设计’育种,定制化已成为现实。”上述首农负责人补充道。
为推动AI与育种更深度融合,“AI+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在大会期间宣布启动。该平台由首农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百图生科、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等联合搭建。
AI助力基因编辑,育种更精准。据悉,该平台以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养殖场和大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库—场—中心”一体化数据系统。目前,首农依赖70余年的畜禽育种实践,已积累数百万条种鸭数据、上千万条种猪数据、数千万条种牛数据,以及每年超1亿条家禽育种数据,为精准育种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已成为新型育种资源,随着多项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一个更高效、更精准、可定制的育种新时代正在到来。”上述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