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英语课采用AI技术记录学生口语练习情况。学校供图
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结合学情诊断报告开展区域教研。资料图片
当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教学评价平台,已进入多地中小学校园。当区域或学校在课堂教学评价里嵌入AI技术时,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技术假设,即AI能够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然而,想让期待的成效发生,还需要从“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结果怎么用”五维框架,进行思考与探究。
为什么评价?
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
利用基于AI的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优势,可以客观且准确地统计师生动作与言语;利用AI规模化观察与计算的技术优势,可以全面又高效地监测与管理全校课堂……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嵌入AI技术的目的,是让评价从主观到客观、从经验到数据、从模糊到精准。
发挥AI技术“精准测量”的优势无可厚非,但关键不能以AI的技术价值,掩盖课堂评价应有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评价,本质上是对教师专业实践的评价,目的是激发教师内在的成长。内驱动力正是教师成长的最根本要素,即教师要研究自己:上完一堂课,要反思要研究,这堂课目标是什么,哪些学生能够清楚,不适合哪些学生……内驱动力会促使教师实现不断的自我发展。因此,开展基于AI的课堂教学评价,要坚守教师专业实践评价的本质,引导教师利用AI技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激发内驱动力,以产生更持久的课堂优化与改进动力,用外因推进内因,是开展AI课堂评价的最重要原因。
评价什么?
挖掘“育人证据”
目前,很多中小学里使用的AI课堂评价系统,对课堂中师生动作、话语、表情等外显行为的采集与计算相当普遍。对外显行为的分析,是AI技术减轻人类繁重统计工作的切入点,但不应该成为用AI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
课堂里的师生外显行为,是连接着前因和后果的中间阶段。它是由课前教学设计和课中教学的动态生成决定,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业表现、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表现。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不能停留于外显行为本身,还要对行为的前因(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实施)和后果(学生学业表现、教师专业表现)进行一体化考虑。这意味着分析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否基于课程标准和学习者特征等,恰当地设计学习目标、活动、资源、评价等;要分析课中的教学实施,哪些环节支持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向深度学习;要分析课中和课后的学生表现,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达成学习目标,获得学习成就,展现出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等;要分析教师对于教学的专业理解,是否能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智慧、内在价值发现等。将外显行为和行为相关的前因后果,都作为评价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有可能让课堂教学评价里,呈现出教师专业实践中的“育人证据”。
怎么评价?
从四个视角探寻师生变化
AI课堂评价系统的核心能力,不应止步于对课堂上诸如学生主动提问次数、师生互动时长统计、课堂高频词分布等海量数据的统计,更应重视“价值驱动”,需要穿透统计学的数值计算,探寻师生的变化,揭示教育学的意义关联。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视角落实课堂评价。
一是增值分析的视角。扎实的课堂,应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通过课程获得知识提升、能力锻炼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基于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可采集学生课堂表现数据,如收集学生在特定学习周期内(如学期或单元的始末)、特定学科(单一学科或多个关联学科)的学业表现数据,通过计算和解读基于特定标准的目标增量,判断学生的学业变化。
二是关联分析的视角。充实的课堂,需覆盖全体学生,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通过教学实现进步。可基于多模态分析技术支持的课堂评价系统,分析课堂中的学生言语、面部表情等,判断全体学生的参与度;用基于大模型的文本分析,对学生的小组发言等数据开展分析,判断特定学生是否发生深度学习;再将全班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深度关联分析,判断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对比分析的视角。丰实的课堂,应是动态的、开放的,允许生成新知识、新资源。可结合AI教学设计分析与AI教学实录的分析结果,对比某节课的课前教学设计,与课中教学实施中有哪些差异,涌现出了哪些前期设计里不曾出现的新问题与新观点,出现了怎样的生成性资源,以判断课堂的动态与开放性,挖掘教师的教学智慧。
四是跟踪分析的视角。平实的课堂,应回归日常教学的本质。用AI技术进行课堂分析,要避免为追逐漂亮的数据,而陷入“教学表演”的陷阱。因此,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常态化使用AI分析的机会,支持教师用真实的分析证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跟踪分析,在持续的过程性分析过程中,判断自身的真实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真实状态。
谁来评价?
采用人机协同评价
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形成教育智慧的重要手段。若基于AI的课堂教学评价反馈中,仅用教学设计文本和教学视频作为输入,采用提前预置的分析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由AI自动生成分析结果,以及教学改进建议的评课报告,会产生“机器进—机器出”的评价怪象,将人排除在评价回路之外。
人在回路,源于面向工程的优化设计思想,本意是表述人在设计迭代中的参与,目的是利用人比机器更善于进行综合且模糊判断的优势,将人工经验与自动优化相结合,使优化结果符合工程实践要求的同时,提高优化效率。因此,若要AI课堂评价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需要采用人在回路的人机协同评价主体。由机器发挥技术优势,客观化、规模化、精准化、多模态分析课堂,而人类教师处于回路之中,前期明确评价目标,中期围绕特定维度开展协同分析,后期结合分析结果,对专业实践行为与结果进行深度洞察,在人机协同评价回路中自我发现、自我超越,开展内驱式教学改进。
结果怎么用?
激发“群智涌现”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在与同事以及实践共同体的协商互动中,可加大知识生成的可能性。相较于教师应用AI课堂教学评价报告开展自主反思与改进的过程,基于集体教研的合作沟通,不仅会获得他人的经验与知识,更会因为不同教师对主题的认知程度、分析视角与实践智慧等差异而产生冲突,进而通过意义协商与群体反思,丰富对于课堂复杂性的理解,推动教师将“个人的反思”转向“群体智慧”。
教师在个体反思与集体学习中,通过观点表达、意义协商等,将个体层面的知识社会化,进而形成领域内的智慧积累,带动教师群体实现高质量的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也是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和群体成长的主要方式。智能时代,让人机协同的AI课堂教学评价,激发教师内驱式专业成长,成为人工智能助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点。
(作者孙众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韩硕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1日 第04版
作者:孙众 韩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