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遇见中国AI的“心脏”与“动脉”
创始人
2025-10-31 12:15:39

如果把AI大模型比作一个巨人,那么算力是它的心脏,数据是它的血液,而存储系统,则是它确保血液供给的动脉。

从北京向西四百公里,当窗外的景色从密集的楼宇变为开阔的草原,我们抵达中国“东数西算”战略版图上的关键枢纽。在这里,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如同一个巨大的数字生态系统,静默地支撑着东部地区蓬勃发展的AI产业。

近日,笔者有幸探访了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我带着对“东数西算”如何落地的疑问走进这片园区。在这里,不仅看到了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液冷智算中心的壮观场景,更见证了算力时代的基础设施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

“东数西算”的绿色心脏

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如同数字经济时代的“南水北调”,旨在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实现全国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年过去,这一战略已从蓝图走向现实,而AI大模型的爆发性增长,更让智能算力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

踏入位于呼和浩特的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园区,最先冲击视觉的,是排列整齐的机房楼宇,以及无处不在的绿色印记。

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总经理王科峰介绍,这里是集团“4+N+31+X”算力布局中“规模最大、技术更先进、保障最完备”的中心节点。已建成近3万架机架,总算力达19000P,其中智算规模高达15600P,90%的算力服务京津冀地区,切实履行着“援京助东”的使命。

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总经理 王科峰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这些宏大的数字,而是隐藏在其背后的绿色智慧。王科峰透露,通过液冷、间接蒸发冷却、磁悬浮相变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冷源,园区年均使用自然冷源超200天,PUE最低可达1.15,2025年将实现100%绿电供应。

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正在把内蒙古的能源优势,转化为全国的算力优势,这是瓦特换比特的最好展现。

从幕后到台前,先进存力破解智算瓶颈

在智算时代,一个共识被反复提及:存储已不再是计算的附庸,而是决定算力效率的关键瓶颈。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网络运维管理专家赵一帆指出,东部算力需求正“从通用算力向智能算力加速迁移”,这对存储的性能、并发能力和数据流动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我们可以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下现状:再快的算力,如果没有高效的存储系统支撑,就像拥有高级跑车却行驶在拥堵的市区道路上,性能根本无法释放。

在曙光存储运营总监石静的分享中也举例了一个具体场景:在大模型训练中,一次检查点保存可能涉及3TB的数据。如果存储性能不足,GPU在完成计算后需要长时间等待数据写入,宝贵的算力资源便被白白浪费。

曙光存储运营总监 石静

面对这一挑战,曙光存储展示了其技术能力:一方面,通过“超级隧道”技术,为每一笔数据I/O构建“零中断、零竞争、零拷贝”的专用通道;另一方面,采用“分而治之”的集群管理策略,将大集群划分为虚拟小集群,确保超大规模下的稳定运行。这一“分”一“合”,恰如中国智慧中的“一生万物”与“万法归一”,在追求极致性能与保障系统稳定之间找到了精妙平衡。

在产品形态方面,据石静介绍,曙光存储在数据中心部署的产品包括分布式全闪和混闪存储系统,以更好匹配数据中心的高并发训推和海量数据存储需求。具体如下:

曙光分布式全闪ParaStor F9000通过内存、SSD、网络、GPU、节点协同的五级加速,以及芯片级、软硬件、AI应用的三级协同,可以实现AI训练速度4倍的提升。并凭借创新的XDS技术实现数据直通GPU显存,内存占用降低80%的同时,推理效率提升50%;

ParaStor S6000系列,以超大容量和20%成本降低支撑千亿参数归档。通过冷热数据分层技术和智能数据调度功能,实现动态优化存储资源的分配、跨形态热温冷数据无感流动,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

笔者看来,曙光存储提供的不仅是存力资源,更是一个能与多元算力高效协同、支持数据跨域流动的先进存力底座,让先进存力成为释放算力潜能的关键引擎。

在高速发展中寻求更优解

数据安全与传输效率至关重要。赵一帆介绍,他们通过端到端加密与零信任架构保障安全,并利用曙光存储的跨域无感迁移技术,为AI大模型训练、推理、生成等场景数据提供了跨域流动底座。这套组合方案,确保了在服务京津冀高实时性需求的同时,也能为长三角提供弹性算力支撑。

展望未来,石静描绘了存储技术的演进方向:更加贴近AI业务,根据AI框架特点“重构”存储接口;强化数据流通中的安全与授权管理;向“以存促算”方向探索,进一步加强存储与计算之间的作用力。

而在应用层面,中国移动已展现出更宏大的布局。王科峰透露,他们已通过算力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矿山、政务、医疗等领域落地了150多个AI项目,赋能了40多个行业大模型。在存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与伙伴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打造了多个行业标杆案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探访有感

离开数据中心时,夕阳正映照在内蒙古辽阔的土地上。这座矗立在草原上的数据中心,恰是中国在数字文明时代的一个缩影。它不再仅仅是服务器和硬盘的集合,而是一个将地理优势、能源禀赋、技术创新和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复杂系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如何将呼啸的风、灼热的光,转化为驱动大模型运转的比特流;看到了如何通过“超级隧道”这样的创新,累积起国家算力竞争力的宏大殿堂;更看到了在AI席卷一切的时代,中国科技企业如何保持冷静的思考,在算力、能耗、稳定性之间寻找那个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黄金平衡点。

当“瓦特”转化为“比特”,改变的不仅是能源形态,更是国家竞争力的底层逻辑。而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正是这个转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它静默地运转着,为我们共同的智能未来,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OpenAI推出AI安全Age... 今日,OpenAI 宣布推出 Aardvark,一款基于 GPT‑5 的“代理式安全研究员”智能体,...
开源证券给予普莱柯“买入”评级... 每经AI快讯,开源证券10月31日发布研报称,给予普莱柯(603566.SH,最新价:13.99元)...
英伟达拟在韩国部署26万枚AI... 观点网讯:10月31日,英伟达宣布与韩国政府及三星电子、SK集团、现代汽车集团、NaverCloud...
今天,医药、AI应用两大板块爆... 今天,A股调整。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下跌0.81%,深证成指下跌1.14%,创业板指下跌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