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怎么样
创始人
2025-04-26 12:39:29
0次
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怎么样
宋朝那些事儿 从朋友那儿翻起这本书,本来随便翻翻的,没想到还挺吸引人,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这不是什么正史,当然也不尽是野史,有点简易版“宋朝那些事儿”的意思。作者吴蔚虽没有当年明月那样胸中有沟壑,信手拈来明朝历史,又能有趣地用现代做等量代换,洋洋洒洒七本书说尽明朝历史,但对宋史也算基本门清,尤其是各大典故,不管是捕风捉影还是真有其事,这种半正史半野史的典故着实有趣。 国富民强弱外交 再来说一下宋朝,这个朝代也真是有意思,通常把唐宋并称,但一般人印象中唐朝是天朝上国,而宋朝则要靠岁币来求安稳,总有点矮人一等的意思,而事实上宋朝是真正商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朝代,有《清明上河图》为铁证。就是这个国富民强的大宋朝,因为武力不行,而屡受欺凌,究其原因,与宋太祖赵匡胤有莫大关系。武将出身的他开启大宋朝,却又使得大宋一直受武力困扰,听上去讽刺,事实则有因必有果。赵匡胤陈桥兵变,最知道武将的历史,所以上演杯酒释兵权,终宋一朝,武将一直都被猜忌,受打压,谁有兵权就是岌岌可危,从狄青到岳飞都因为兵权而陨灭,武将最好的结果是战死沙场,可宋朝的武将多抑郁而终。越是武力弱,受人欺凌,就越防着武将,真是悲哀,可是这就是无以改变的历史。大宋的皇帝没有信任武将的魄力,所以再国富民强也只有任人欺凌的份。 名臣辈出同时代 换个角度来看,宋朝也让人刮目相看,很早之前曾跟哥哥聊过这个问题,说王安石变法时,宋朝的文官可谓名臣辈出,不只是名臣,而且都是代不二出的文学家,居然都齐集一堂,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算来唐宋八大家,居然有五个都是同一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坛足够星光闪耀。然而,这个朝代因为变法派和保守派之争又几乎演变成一大闹剧,用作者吴蔚的话说,后来党争只是变成意气之争,跟政治主张已无关系,反正有支持哪一派的领导人上台,就会往死里惩治另一派。有趣的是,这时的宋朝登台的领导人,但凡是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皆支持保守派,然后传位给皇帝,皇帝必然重用变法派。而后来的变法派也已经跟王安石没有什么关系了,变法只是幌子,跟政治主张无关,根本目的是打压保守派。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最好印证,都没三十年,不过各领风骚两三年罢了。王安石生前身后的地位变化也极有趣,从被认为是大罪人到跟孔孟并称的第三圣人,都是他。太超前的思想在那个朝代真不是什么好事,林语堂称王安石的思想是符合国家资本主义的,适合20世纪的美国,而他几乎超前了一千年。王安石另外一个不可磨灭的“罪证”是有眼无珠,他挑选的变法派,后来都成为不折不扣的大奸臣,对北宋政局造成莫大影响。相比之下,大家站在保守派立场的还是居多,要不尽管受迫害,但宋人还是以家人的名字上过“元祐党人碑”而为荣,我最爱的古人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跟变法关系最大,他屡屡流放,却一生豁达,有“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勇气,让人敬佩。好在作者吴蔚态度比较公正,对于保守派和变法派都各打五十大板,像小孩过家家一样为意气之争,并无褒贬。此外,作者对章惇这样普遍认为的大奸臣也并不一棍子打死,仍旧能客观分析其对错,也“秉公执法”。 以事带人 以人议事 这本书选择以事带人,以人议事的做法,解决了是写事还是写人的史学问题,也算是巧妙。有不少名臣名人都用别的字体专门交代生平、特点,好像备注一样直接在一章节中加,便于阅读。读两宋历史,尤其是南宋历史,随处可见不得意,壮志未酬的遗憾,心里觉得有点堵,亡国阴影、人性劣迹、卖国求荣的卑劣,种种的种种,都让人义愤多过痛快。 里面的历史小故事也有有趣,狸猫换太子的真实版,后宫的趣闻、皇帝中最有名的妻管严、真假柔福帝姬、女中尧舜高滔滔、女政治家辽国萧太后的胆略、宋徽宗在金的遭遇、各种各样的废后风波、秦桧从英雄到国贼的发家史……让人惊讶的是,两宋太皇太后临朝听证的不再少数,都称得上得体,无女主风波也算奇迹。此外,历史上谋臣或能臣的眼光真是让人感慨,那些特别有名的不消多说,吕端、吕夷简等人的政治家风范就很让人刮目相看了,难怪都要找门客,真是有用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