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这首诗描写的时间是深秋季节,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全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扩展资料:
《霜月》全诗如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意思是听到了南飞的雁叫已听不到鸣蝉,百尺高楼霜华月色融合为水接天。青女与嫦娥生来就都耐得住清冷,月中霜里看谁有姣好的身姿容颜。
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霜月》写的是深秋月夜景色。
原诗: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听到了南飞的雁叫已听不到鸣蝉,百尺高楼霜华月色融合为水接天。青女与嫦娥生来就都耐得住清冷,月中霜里看谁有姣好的身姿容颜。
作者:唐·李商隐
扩展资料:
这首小诗,不但生动地展示了霜天夜月一片空明澄澈的自然美,而且象征性地表现了一种“耐冷”的精神美与人格美,称得上是一首寓有 “高情远意”之作。
诗写秋夜霜华月色,不作静止的描绘刻画,而着重于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想象注入客观物象,着意表现霜月之夜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美。次句虚写霜月如水一色,传递出诗人对空明澄洁境界的诗意感受,为渲染“耐冷”作铺垫。
其后二句将霜月交辉之景想象为青女素娥的竟妍斗美,以突出其宜冷的性格。它不但将静景写得极富有生趣,而且使无生命之霜月成为某种在幽冷环境中富于生意和风韵的精神美的象征。
上一篇:如何向老师请教问题?
下一篇:回味开心一刻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