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听个故事。
据说,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参加一个教堂的募捐活动,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准备多捐点钱;可是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就有点烦了,决定一会儿少捐点;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更烦躁了,于是决定不捐了。最后等到牧师终于讲完了长篇大论,马克吐温已经彻底失去了耐心,他不仅没捐钱,反而还拿走了两块钱。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讲的道理却很明确:
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 过犹不及 ”。
“超限效应”给我们家长的启示是: 无论是对孩子的批评还是提醒,都要有度,千万别没完没了。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请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 注意同一件事情,不要总是反复地唠叨;同样的错误,不要总是重复地批评,如果非得要继续批评,也不要每次都用同样的说法,而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 。
举个例子。
我家小猴子今年四岁多,拿笔的姿势,每次都是一把抓。奶奶看见了,就会提醒他,“你这拿笔的姿势不对,老师是怎么教你的”,每次这时候,本来开开心心地画着自己画的小猴子,突然就开始有点不耐烦了。
其实,之前我也曾经提醒过他好多次,还曾掰着他的手指头,告诉他到底怎么握笔。但孩子就是不顺手,我一提醒他就烦,小嘴恨不得撅到天上去。
后来,我不再直愣愣提醒他了,而是换了方法。孩子画画的时候,我也画画,我跟他说,你看看妈妈的笔,妈妈这么捏着这个笔,这么一画,就能画出一朵漂亮的花儿来,妈妈厉害不?
这么一说吧,真还起了点作用。小猴子看到我的拿笔姿势,也有样学样,虽然过不了多一会儿,就又恢复到原来的姿势,但是他其实已经知道正确的姿势了,只是还不习惯而已。没关系,等时间长了,他的手指变得有力量了,我相信他一定能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
所以呀,当你那想要批评、提醒孩子的话,已经到嘴边的时候,请你千万先搂住,先咽回去,再想想,要是换一种形式和说法,我该怎么提醒他呢?
你都需要新鲜感,孩子也是啊,换点新鲜的方法,孩子或许会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