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出处?
创始人
2024-11-21 11:50:44
0次
“过午不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出处?
所谓的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但是身体有特殊需要的除外(例如病人)。正中午指的不是中午十二点,是以太阳升到正中天为准。
《舍利弗问经》
佛在《舍利弗问经》中说:“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是故佛制诸比丘弟子不可非时受食。然而经过了正法、像法时期,到了明朝末年,已每况愈下,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亦谈及:“越地安禅,夜作斋,名曰放参饭,竞为侈靡,胜于午斋,相沿成习久矣!”
不非时食,是佛陀与其弟子每天正命而活的方式,具体原因在律部中多有阐述,包括因为阿难跟其他比丘出去,吃完中饭吃晚饭,回来很晚,被别人喝斥,迦叶雷雨天晚上进城乞食,被孕妇突然看见以为遇鬼流产等等原因,於是佛陀制定了晚上不可以再乞食吃饭的戒律。而且食而知足知量,是对个人减少欲求的一种修行。这种方式在开始的时候,身体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慢慢也就习惯了。但是如果确实产生了对身体的伤害,还是正常吃饭就可。在家人不必跟出家人一样,否则就出家修行了,毕竟这是出家戒律。在家人可以持守八关斋戒,其中也有不非时食一条。在特定的日子里好好持守就可以了,而比丘的出家戒律对在家人是不适合的。
过午不食叫做斋,持斋就是受持斋法而不违越。
释氏要览曰:“起世因本经云:‘乌脯沙陀,隋言增长,受持斋法,增长善根故。’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
大日经曰:“愚童凡夫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想法生,所谓持斋。”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的第二为“愚童持斋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