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尘封的像集,一幅慈眉善目老者的黑白照片映入我的眼帘,这是我的初中赵老师留给我唯一的纪念:秋阳下,老人素衣黑裤,满面笑容和同事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那种孩童般恬淡的笑容,一直穿越着时空,生长在我的记忆里。对赵老的印象,是学富五车的渊博知识;是青衣布衫的安贫乐道;是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坦荡性格;更是乐善好施爱生如子的菩萨心肠。“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从赵老身上我感受到一个普通师者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也许正是这种精神的潜移默化促成我报考师范院校的动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咀嚼着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我那时在乡下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每天闻鸡起舞,带生晨读,日常课时5节左右,晚上,还要跟班上晚自习。备课和批改作业大多都是挑灯夜战。学校的条件艰苦,连教室窗户上塑料布都是我带学生亲手钉上去的。教务上没有什么电脑.复印机,凡初三毕业班增加的学习资料,平时的测验试卷,都是老师们用细细的银白色的钢针头在不足8公分的钢板上用8开的蜡纸一笔一划刻出来的,那种“滋滋”的声音,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很有种春蚕噬叶的感觉。
在语文组里,一位最优秀的四十多岁的女老师,长期带着初三毕业班,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的工作着,每天总能见她携一摞摞如新鲜出炉面包的油印卷子走进教室,每晚,总能看到她家的灯光通宵达旦,只是没有等到山花烂漫丰收季节,她积劳成疾,杳然归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她最喜欢的诗句,成为她的永恒的墓志铭。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教师的岗位,但难忘早年看过的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依然记得女教师勉励衣衫褴褛的穷学生的歌词:抬起头,往前走,迈开大步……
每当忆起那赵老师、那女教师……总会触动我灵魂的情愫,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授业解惑”,更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塑造。
九月,又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深情寄语家乡的老师们:“造福桑梓终不悔,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