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包青天”,你会想到什么?黑如墨的脸庞,明亮的月牙印,或是高高的公堂上,不畏权势的正义之声。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真的是一张“黑脸”吗?
他不留情面、刚直不阿的形象,又是如何在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更令人好奇的是,他官至高位,为何能保持清正廉洁、不染尘埃?
或许他所坚持的信仰和手段,远比故事中描绘的更为深刻而复杂。揭开历史帷幕,让我们一起走近真实的包拯,看看这位传世青天大人到底是怎样的模样。
说起包拯的家世,不得不提到春秋时期的一位楚国大夫——申包胥。没错,这位在历史上以"哭秦庭"而闻名的人物,正是包拯的祖先。
据包氏族谱记载,申包胥是包拯的第35代祖先。你可能会疑惑,申包胥姓申,包拯怎么姓包呢?原来,在古代,姓氏常常会出现分立的情况。申包胥的本姓是封,申是他的封地,名叫胥,字包。
申包胥以"包"为氏,他的后人就以"包"姓氏相传。正是因为先祖申包胥曾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感动了楚王,才使得包氏家族声名鹊起。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良师的教诲。包拯也不例外。他的父亲包令仪,是一位诚实正直的读书人。在包令仪的言传身教下,包拯从小就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包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名声在外。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好学。
十岁那年,泸州城里的一位富商设宴邀请包拯。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年幼的包拯却婉言谢绝了。他的理由让在场的宾客都惊叹不已——"为官者,不可与富商过从甚密"。
一个十岁的孩子,就已经深谙官商勾结的弊端,这样的远见卓识实属罕见。包拯的孝悌之名,由此传遍泸州。
天福五年(1200年),23岁的包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刘筠。刘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官清正,但因直言进谏,屡遭贬谪。
刘筠对包拯的才华十分欣赏,决定收他为徒,悉心教导。在刘筠的言传身教下,包拯的学识和品德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十年后,包拯凭借出色的才能,接连通过乡试、会试、殿试,高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初入官场的包拯,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官奉亲。
原来,朝廷授予包拯的第一个官职是江西建昌县尉,但包拯婉言谢绝了。他心系年迈的父母,希望能在离家更近的庐州任职,朝廷体恤他的孝心,将他改任和州监税。
包拯的父母还是不愿意他在外为官。于是,包拯毅然决然地辞官还乡,在家侍奉双亲。这一待,就是整整十年。
这十年间,包拯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的起居,北宋名臣欧阳修甚至为他的孝行写下赞美之词。母亲去世后,包拯并没有就此还朝,而是继续留在庐州,侍奉他的恩师刘筠。直到刘筠去世,包拯才重新出山,再次步入仕途。
包拯再次为官,初任河南尉,后升任端州知州。在任期间,他始终坚持两袖清风,为民请命。
有一次,端州当地的砚工们为感谢包拯为政清廉,特意制作了一方端砚相赠。包拯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当即将砚台抛入大海,以示清白。
这件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百姓无不为包拯的清正浩然正气所感。"砚台还海"的佳话,也成为了传颂至今的美谈。
包拯不仅自身清廉,对子孙后代也要求极严。晚年时,他将全家召集到跟前,当众立下家训:"为官不廉者,逐出家门,生不入宗祠,死不入家冢!"这条家训,后来被刻在石碑上,立于包氏宗祠堂前,昭示子孙后代,警示世人。
也许有人会问,包拯的清廉究竟有多少是事实,多少掺杂了后人的想象?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这一年,合肥当地的一家钢铁厂计划扩建,恰好与包氏家族墓地相邻。为保护这片珍贵的文物,考古部门决定对包氏家族墓地进行搬迁。
考古发掘的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包拯及其家族成员的墓葬中,几乎找不到任何贵重的陪葬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刻有包氏先祖事迹和清廉品德的墓志铭。
包拯生前身居高位,按理说,他的丧葬规格应该十分隆重。事实恰恰相反。考古发现,包拯的墓葬除了寥寥几件寻常的生活用品,再无其他。
这个意外的发现,有力地印证了包拯生前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也让我们对这位古代清官肃然起敬。
说了这么多包拯的生平事迹,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在戏曲舞台上,还是在影视荧屏中,包拯几乎都是以一张黝黑的脸庞示人的。
这张"黑脸",几乎已经成了包拯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以为,历史上的包拯长得就黑黝黝的,所以才被称为"包青天"。
事实真的如此吗?恐怕未必。在流传至今的包拯画像中,我们看到的包拯,其实并非黑脸,而是一副儒雅斯文、仙风道骨的形象。
那么,包拯的"黑脸"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京剧舞台有脸谱化的表演传统。在京剧中,黑脸常常被用来塑造性格刚毅、嫉恶如仇的侠义之士。
因此,京剧演员为了突出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往往会将脸谱涂黑。久而久之,"黑脸包公"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后来的影视剧,也都沿袭了这一"误传"。
回望包拯的一生,虽然时过境迁,但他的为人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无论是"包公黑脸"的艺术形象,还是史书记载中的真实面目,包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那股浩然正气和清正廉洁的价值追求。
这股"包拯清风",穿越时空,吹拂至今,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滋养。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古老的呼唤,去感悟先贤的风骨,去追寻心中的"包公清风"。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