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通过“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反映,从今年3月起,雅安市汉源县皇木镇松坪村出现许多猕猴,它们到处破坏农作物,给村民带来严重损失。进入冬季后,猴群下山“打劫”地点愈加靠近村民住所,甚至直接进入村民家里。当地村民亟需帮助,保住一年的辛苦成果。
情况究竟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现状 猴子成群下山 人猴对峙激烈
“猴子又来咯,又来咯,快来帮忙哦!”“啥子喃,今天又是在哪个场合?”——这是今年松坪村“微信团结群”的日常对话。
前些年,也有野生动物偶尔到村里偷点果粮,村民“默认”属正常损失,并没有太在意。为何今年如此“兴师动众”?
首先是猴群“造访”频次增加。过去猴群一年来两三次,但今年春季起,每隔半月左右,猴群就会“光顾”村庄,6月至10月频次最多。这个时段恰逢汉源甜樱桃、李子成熟。不少村民回忆,6月到10月,猴群每周要来2到4次,有时吃顿午饭,果林、粮田就被“窜得稀烂”。
再者是猴群规模变大。村民称,过去到村里偷吃的猴群是个位数,今年则是每群有30只至50只。
“它们叽叽喳喳下山,在村里到处窜,掰断未抽穗的玉米,随手将甜樱桃撒落一地,南瓜啃上几口就扔,扯下成熟的苹果,两只手抱不完就抛一路……”想起猴群造成的破坏,村民就一阵心疼。
记者在某村民家后院看到,一串串大豆约30厘米以下的部分仅剩空豆角壳。该村民说,大约12月6日下午1点,她正在家旁边做农活,猴子趁其不备偷吃大豆,离她不到5米——这也是多数村民更为担心的事,越来越胆大的猴群,进屋袭击人怎么办?
不只是松坪村,相邻的汉源县乌斯河镇万里村也不时遭遇猴群“打劫”。12月15日,汉源刚下一场大雪,10多只猕猴到万里村,将栽在村民房屋旁的萝卜连根拔起,村民心疼不已。
困境 斗智斗勇无果 申请补偿困难
对于猴群的破坏,松坪村村民也曾积极面对,与猴群斗智斗勇——
斗智,请教林业人员,明确猴子种类为猕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伤害是底线。一番商讨后,大家决定建立线上微信群,互帮互助一起驱离猴群。
斗勇,购买大喇叭请声音洪亮者录制“警告”,搭帐篷“驻扎”守夜驱离。
但效果并不佳,时间一久,猴子知这些行为并无实际伤害,胆子越发大了,反倒坐在喇叭旁吃起东西来。多回合周旋下来,村民身心俱疲。
今年6月起,松坪村村民陆续向当地各级政府反映猴子扰民的情况。7月,村民们开始申请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根据《四川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工作,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林木和林下作物损失的,损失部分按损害发生时当地市场平均价格计算,补偿全部损失的50%”。
但是,申请补偿的村民称,截至目前还未收到过补偿款。询问原因,镇政府和县政府工作人员表示“需要图片视频等更有力的直接证据”。
村民们表示,他们也提供了一些猴子下山的视频,以及被猴子破坏的农作物图片,但都不符合要求,“工作人员说这些图片视频拍摄距离太远,没有拍到猴子正在致害的过程。”
对此,松坪村村民以为“申请补偿难”,是难在没能提供猴子在果树或庄稼地搞破坏的视频和图片,因此所有申请石沉大海。但对收集猴子正在搞破坏的视频和图片,村民们表示很困难:村中多为老年人,使用手机摄像不熟练,而且猴子太敏捷数量又多,村民们也不敢太靠近拍摄,害怕遭到猴群袭击,这就导致视频很难达到相关部门要求的标准。
采访中,记者也尝试帮助村民采集证据,正巧有一群猕猴在当地核桃林、李子林、花椒林吃东西。不过,记者随身携带的专业相机和手机均无法采集到十分清晰的近照。最终,记者用无人机采集到一些画面。记者将拍摄的视频,提供给皇木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并求证是否合规,对方并未查看视频,直接认定核桃目前已下市,该素材无法作为“猴灾致损”的有效证据。
汉源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孙昀桦则表示:“不是必须要视频,只是说有视频更好。并且我们10月已向县政府特别上报了猴子扰民情况,请求补偿,暂未收到回复。”
此外,皇木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当地一些村民因证件遗失等原因,土地证件不齐全,部分受损土地难以确权,也影响了申请补偿。对此,汉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告知,若需重新确权,可让村上开具相应证明,前往县档案局查询。也可由村上和镇上出具证明后,由县农业农村局委托第三方测量公司查询,重新确权。
建议 科学排查原因 政府主动作为
对于如何化解人猴矛盾,相关专家认为,需弄清猕猴为何突然增多,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治本。
多位学者和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猕猴等野生动物数量增多,常常侵扰人类居住地,偷吃人类食物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与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猕猴本身拥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力等因素有关。但是,若猴群在夏季等不太缺少食物的时节局部激增,大规模长期下山,则不能排除有人为因素干扰,比如有人在当地固定投喂、违法偷放猕猴等。当地林业部门应联合相关单位,主动科学排查原因。
“应明确猕猴的来源、种群数量、原生栖息地等信息,通过持续科学的监测技术,综合判断猕猴种群增长原因,评估种群数量是否已经超过当地的环境承载量。”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副理事长黎大勇表示,若猴群超过当地承载量,应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安置猴群至适宜栖息地,探索通过保险等机制补偿农民损失,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国际灵长类学会终身会员、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怀亮建议,若确认猕猴群超过当地承载量,林业部门可进行进一步科学论证、种群调查及人工种群调节,以确保持续的生态平衡。
对于村民们反映的申请补偿取证难的问题,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野生动物致害属突发事件,记录很难。因此不一定非得拍到野生动物致害过程,其致害结果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林业人员可通过猕猴啃食牙印、脚印、毛发、粪便、行为习惯等综合辨别。“如果政府把取证工作推给村民,其实是种懒政思维。”
省人大代表、四川明炬(雅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罗颖建议,当地政府可帮助村民架设专业设备拍摄取证,以及通过痕迹分析确认猴群区域、邀请野生动物专家用专业技术手段确定村民损失。
《四川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也明确,现场调查核实存在技术困难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可请求上级林草、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从受害人或其代理人提出申请到落实补偿最长不得超过1年。
如何弥补村民因野生动物致害导致的损失,雅安当地也在探索更多举措。石棉县去年起为全县居民购买了野生动物致害险,最高赔付额度为1000万元,不少居民已完成理赔。今年10月,汉源县印发《汉源县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农业保险范围包括花椒、甜樱桃、李子、柑橘等,达成赔偿协议后10天内可支付保险赔偿金,理赔速度加快。
不过,今年遭受“猴灾”的村民因前期没有购买保险,尚不能享受保险理赔,只能继续申请野生动物致害补偿。
“年中申请的补偿,现在都到年底了补偿款还没下来,咋个过年嘛。”松坪村村民希望能够加快审批进度,早些解决补偿问题。
问政追踪
已针对“猴灾”申请种群调控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针对猴群频繁下山“打劫”,12月20日,汉源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目前明确猴群超过当地承载量,已向省级林业部门和市级林业部门申请种群调控。若流程顺利,预计2025年1月开始诱导分流20余只猴子,最近相关工作人员正在准备诱导分流器具。关于“猴灾”的成因,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猴灾’成因复杂,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汉源县林业局还透露,预计2025年2月,汉源县将为全县农民购买野生动物致害保险,最大程度挽回村民损失。“目前村民可购买汉源县农业保险。”汉源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保险原则上政府承担65%、农户承担35%,保险范围包括花椒、甜樱桃、李子、柑橘等,由政府招标确定的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划片区承保。达成赔偿协议后10天内可支付保险赔偿金。“以上两类保险赔偿不冲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周海波 雅安观察 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