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像梁启超这代人,原来是影响年轻人、引领年轻人的人,到了1920年代以后,年轻人都在骂他,突然发现他对政治的判断,他的整个立场,包括他的很多观念,跟不上当时中国,日趋激进化的这样的一个思想潮流。
但是他到了今天会发现,今天年轻人在看待这些所谓国家大事这些方面,比当初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更持重了。
我觉得他会认为这是件好事,主要是我们国际的,这样的一个位置不同。
在清末时期,那个时候我们知道梁启超他主笔的《新民丛报》,毫不夸张的说,那真的是完全靠梁启超,个人的文章支撑起来。
他在《新民丛报》时期,跟《民报》,跟当时革命党人的论战。当时的留学生群体比较激进,在很多留日学生群体当中,他就不受欢迎,觉得你怎么能,要求大家不要去推翻清政府,怎么能为清政府讲话。
第二个事情就是梁启超后来在民国以后,曾经一度投靠过袁世凯,投靠过段祺瑞,那么这个也确实很多青年学生会跟他产生冲突。
比方说李大钊当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战,打完以后,李大钊有篇著名的文章叫《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开头就挖苦过梁启超。投靠当权者政客等等,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那么到了20年代以后,那个时候我们讲中国进入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1925年五卅运动,往后北伐,那个时候他又跟青年学生关系是比较接近的,尤其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时候,当时屠杀了很多进步学生。
梁启超就说蒋介石杀害的都是中国最好的青年,但是问题是青年自己走上了这条道路,甚至感慨说今天我们看来,青年总是在这两条道路当中去走,红色的道路就是大革命这边,黑就是投靠军阀,这两个在他看来都不行。
因为巴黎和会期间,梁启超不是率领这个外交代表团去欧洲游历,现场观摩巴黎和会,回来以后,当时他们那一派人就在商量,未来要把自己工作重心,过去工作中心总是在想着我们依靠军阀的力量去改变中国,现在不行,未来要把工作的重心转向青年一边,当时提出过很多方案。
甚至考虑过自己办一个大学,后来觉得办大学成本太高,还不如我们自己成为教授,直接进入课堂,影响学生
然后当时又成立过一个组织叫做共学社,请过很多的名流,包括爱因斯坦,英国当时有名的经济学家霍布森,哲学家柏格森、奥伊肯,请过很多这样的人,当时有几个还成了,你比方说像续聘了杜威,请了罗素,请了泰戈尔
干了很多文化上的事业,其实他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影响青年人
实际上五四学生运动是通过他们最初带起来的。最后结果挺好的,没有把山东权益让给日本,成为了1922年基本解决山东问题,提供了一个前提,这一度让梁启超对于青年很有信心。
1920年回国以后,他就把重心转向了引导青年学生,转向了文化事业这个层面,我不再去跟你们这帮北洋势力派沆瀣一气了,我去引导青年人,他们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怎么去引导青年人,除了办杂志,办这样的一个学术机构以外,学术团体以外,他本人也进入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