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至这个节气,人们喜欢品尝一种面食——饺子,这种食物有着丰富的馅料和美味的味道。但是,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南阳人,他撰写了一篇关于伤寒和杂病的论文,并创造了一种祛寒的药方——“祛寒椒儿汤”,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他有一句名言:“入则救天下,退则救民,不能当好大臣,也要当好医生。”
在东汉时期,张仲景曾担任长沙知府,他回到家乡后,看到白河两岸的村民饱受饥寒之苦,许多人的耳朵冻得生疮,于是他命令弟子们在南阳东莞建立一个药棚和一个大锅,冬至时煮“娇儿”治疗冻疮。他将羊肉和驱寒药草放入锅中煮熟,然后将羊肉和药切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形状,这就是“饺子”。人们吃“饺子”,喝“曲寒汤”,既暖和了身体,又治好了冻疮。后人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便将这种食物称为“饺子”,并传承至今。在南阳,还有一首民歌流传:“冬至不当饺子碗,冻耳朵,没人管”。
中国各地有许多著名的饺子,如广东澄汾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清蒸蟹黄饺、山东的高汤饺、东北的老边饺和四川的钟饺。西安还有一种特殊的饺子宴,由几十种不同形状和馅料的饺子组成。至于冬至吃饺子的数量,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建议吃双数的饺子,至少吃两个。当然,如果孩子想吃,可以根据自己的胃口适当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冬至不吃汤圆并不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那些传统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