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自燃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多个复杂因素。
其中,三元锂电池的不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这种电池在高温甚至超过200度时极易燃烧,且燃烧过程中会释放氧气,加剧火势,形成类似于火药的热失控现象。一旦电池发生热失控,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爆燃。
热失控的触发因素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机械因素,如碰撞、挤压和针刺等,这些情况会破坏电池内部的有序结构,导致内短路和大量热量释放;
其次是电因素,包括长期内短路、外短路和过充等,这些都与电池的老化、错误使用或充电管理不当有关;
最后是热因素,如电池接头松动导致内阻增大,或车辆起火加热电池,都可能引发电池热失控甚至二次爆炸。
在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从正负极材料到电池单体,再到安装在汽车上的电池包,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电池的安全性。
材料层面,正极材料、电解液和负极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危险性。例如,NCM三元锂电池在过充条件下无论由哪家制造商生产都有可能自燃,而铅酸电池则相对较为安全。
单体层面,单体电池的设计和生产质量也是关键因素。合理的安全装置设计,如CID(电流中断装置)和PTC(可恢复保险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材料层面的不足,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Pack层面,即电池包的设计和生产也至关重要。电池包需要具备良好的机械设计、防水设计、高压安全设计和防火阻隔等性能,以保护电池免受各种滥用条件的侵害。
综上所述,电动汽车自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材料选择、单体设计到Pack层面全方位考虑,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