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压标准”确实已经公布,不再单纯以120/80mmHg为唯一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 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mmHg;或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h动态血压≥130/80mmHg(其中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出现以上任一情况即可定义为高血压。
这一标准的变化是有科学依据的:
- 基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人群的长期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血压在120/80mmHg到以往诊断高血压的标准(140/90mmHg)之间的人群,虽然未达到传统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但他们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有所增加。所以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适当调整,能够更早地识别出具有潜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 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国际上一些权威的医学组织和机构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调整。例如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新版高血压指南中,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我国新血压标准的调整也是与国际趋势相适应,便于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临床实践的比较。
- 适应疾病防治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调整后的血压标准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加强对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