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亮在手术中。
秋天的凉意才刚刚“冒头”,宁波市中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开始多了起来。虽说老年人是心梗的“主力”,但年轻人的比例却在增加。过去的一周,该院心病科(心内科)主任张明亮连续接诊了3例年轻心梗患者。
“都不到40岁,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比如作息不规律、熬夜、抽烟喝酒、吃夜宵、缺乏运动、肥胖等。”张明亮说。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肌梗死的患者超过100万,45岁以下人群急性心梗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轻人发生心梗时,病情往往会比老年人更危重:他们心肌需氧量较大,一旦发生心梗,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凶险、早期猝死率较高。
为什么心梗会盯上年轻人?怎么样才能不漏诊?心梗前都有哪些征兆?
打算回家的小伙被医生喊住
吴先生(化姓)今年35岁,身高176厘米,体重85公斤。10月中旬的一天凌晨,他因胸闷胸痛持续4个小时无法缓解,捂着胸口来到宁波市中医院心内科就诊。当时他脸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一直嚷着“痛死了痛死了,受不了了”。从他的症状来看,医生判断有心肌缺血,存在急性心梗的可能,于是马上为他安排一系列检查。
一般来说,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或T波高尖,通常提示心肌损伤或心肌缺血,但吴先生的心电图检查报告却“风平浪静”。吴先生虽觉得诧异,但绷紧的心瞬间放松了下来。正在他打算回家休息时,该院心内科主任张明亮主任医师把他叫住了。
张明亮是宁波市中医院2022年引进的心内科专家,擅长冠脉介入、心内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的诊治。他从业将近20年,在黑龙江老家工作时一年要做1000多台各类心血管介入手术。见的患者多了,他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你整个人状态不好,建议你接受冠脉造影积极观察治疗。”在张明亮的劝说下,吴先生改变主意,接受了冠脉造影,结果真的发现一条血管存在严重狭窄。支架置入后,吴先生的胸闷症状立刻得到缓解。“晚半个小时可能就有生命危险,如果他决意回家,后果不堪设想。”
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
“还好我听了张医生的建议,及时做冠脉造影,捡回一条命!”“劫”后重生的吴先生出院后感慨万千,恍如隔世。但他心头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心电图“照”不出我的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张明亮说,血管阻塞后,心肌30分钟左右开始坏死,6小时-8小时左右完全坏死。在这期间,越早打开阻塞的血管,存活的心肌就越多。
在门急诊中,也有一些像吴先生一样,有胸痛症状但心电图显示正常的急性心梗患者。他解释,胸痛极有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很多早期心梗患者心电图并无明显异常。“常规心电图是一种即时性的检查,心血管疾病瞬息变化,前一分钟和后一分钟都有可能发生很大改变。”
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通过体征可大致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梗可能。“急性心梗患者通常会胸闷气短,伴有明显的乏力,大汗淋漓,感觉像低血糖犯了。”张明亮说,如果在心肌没有坏死之前,只是缺血状态,一般人的表现以胸闷和气短乏力为主。“同时,因为心脏供血不好,患者的脸色不好,有的人表现为脸色发白,有的人表现为脸色发黄。”他补充,也有一部分患者在胸闷的同时,伴有胳膊痛、肩背部不适。“当然,最终还是要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脉造影是检查急性心梗患者心血管状况的金标准。”
千万要注意这些征兆
就在吴先生就诊的前几天,一位37岁和39岁的男子也突发胸闷、浑身不适,被紧急送到宁波市中医院急诊。所幸,经过紧急手术、置入支架,两人也都逃过一劫。
“这3名年轻患者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肥胖、有吸烟史、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张明亮介绍,与中老年心梗患者不同,年轻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排序是:吸烟、肥胖、男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
张明亮提醒,很多人觉得心肌梗死是突然发作的,其实还是有征兆的,只不过是很多人没有重视心梗前的身体提醒,导致最终发生急性心梗,甚至发生猝死。那么,平时我们该如何避免心梗的发生?
他建议,首先,要重视心绞痛发作。大部分的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前一两天或更长时间有早期预警信号,包括疲乏、胸闷、心绞痛频发、呼吸困难,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等。心绞痛的发作可能就是心梗的前兆,如果不积极进行治疗,有可能下一步就发展为心梗。当医生建议住院观察时,一定要听取医生的建议,不要自作主张。
其次,要加强预防。平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远离烟酒,坚持运动,控制好体重,不熬夜,预防“三高”疾病,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最后,要坚持用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群,一定要按照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查各项指标。对于疑似急性心梗患者,要及时送医院,“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开通血管,获益越大。”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陈君艳 文/摄
下一篇:男人的“花期”怎么这么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