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知道自己的女儿国瑛已有了稳定的职业,并且有所成就,便专程乘火车来北京探望她。
周恩来和邓颖超听说董竹君和她的女儿到了北京,就请她们到周末去吃晚饭。
更没想到,周总理竟然专门安排了一辆车来接。
收到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后,母女俩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那天下午,她在屋里焦灼地等待着。总理的家近在咫尺,她赶紧给女儿打了个电话,要求她尽快归来。
当董竹君和她的母亲到达西花厅的时候,已经晚了十多分钟,邓颖超和她的夫人都热情地迎了出去。
宴会的气氛很轻松,气氛很融洽,餐桌上也看不出什么官场上的东西。寒暄了一会儿,他严肃地看着董竹君,
“这些年来,您为党、为人民立了不少功。”
董竹君端起酒杯,对周总理表示了感谢。周总理继续说道
:“你作为都督的妻子,愿意放弃富贵荣华,投身革命,实属不易。”
周总理随即告诉国瑛,他有个当过总督的爸爸,有个当过锦江大酒店的老板的母亲,有个当过八一厂的厂长的女儿,那可是一家两代的大英雄呀!
顿时,满屋子的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董竹君到底是什么人,周总理怎么会专门请她母女吃这顿饭?
传奇
董竹君是一个坚强而干练的女人。半个多世纪前,她以过人的胆识与毅力,投身于追寻光明与女性权利的事业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30年代,曾先后在上海锦江川菜馆、锦江茶楼等多家企业开办过饭店;50年代,他曾任锦江酒店的主席和经理
董竹君一九○○年二月出生于上海一贫苦人家。她的父亲是个人力车夫,她的母亲给别人当保姆,做些零工,勉强养活了这个三口之家。
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染上了一场可怕的伤寒,她再也不能做马车夫了,她的母亲为了照顾父亲,不能出去帮忙,只好借了些钱。
不出两年,利滚利的负债已达三百多元,若不还钱,恐怕要上法庭,无奈之下,父母一咬牙,把年仅十岁的竹君,以三百元的身家,押在一家高档青楼里,当起“小先生”,合约上写著:三年之内,不准出门,不准回家探亲访友。
董竹君聪明伶俐,长得又漂亮,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舞台上唱歌了,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
三年后,店主反悔了,说要交三万块钱,他就可以回去了。摆明了就是要把她当成一棵摇钱树,把她从卖唱变成卖肉。她虽然年轻,但为了逃过这一劫,她已经下定了决心。
在一场街头卖艺活动中,她邂逅了辛亥革命后担任蜀军副军长的夏之时,这场偶遇亦为她的人生轨迹带来了转机。
在夏季的炽热阳光中,出生于四川合江的一个传统书香门第,他自幼沐浴在文化的熏陶之下。年至十七,他踏上了赴日本的求学之旅,不久在东京投身于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之中。
他很欣赏竹君的美丽,端庄,并且对她的境遇深表同情;而董竹君亦很佩服他的革命抱负和潇洒的风度,看他妻子刚死不久,并非轻浮之人,便决定嫁给他。
一日夜里,董竹君偷偷溜出妓院,匆匆赶到夏之时所住的那家旅店。两人在一家酒店简单地办了个结婚仪式,然后乘坐游轮前往东京。她当时只有18岁。
不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夏之时随即为她请来了一位精通日本女师范教育的家庭教师。
转眼两年过去,她随夫君夏之时重返四川,积极参与到保卫家园的伟大斗争中,并将父母接到身旁。夏家宅院繁华兴旺,家教严谨,董竹君在这座“金丝笼”中过得极为舒适。
但是,出身贫寒的董竹君总是想要走进社会,为社会做一些有用的事,“金丝笼”是不能把她关起来的!她首先用自己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袜厂,专门招收女工。
接着,他又开了一家人力车,租金很低。这是她未来创业的一次预演。
一九二七年四·-二「反革命政变」后,她开始结交先进的朋友(后来才知道,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员),看了许多进步的书籍,也加入了许多进步的团体。
这种与“贵妇人”身份不符的行为,在上层圈子里引发了一片议论,更使夏之时时大为恼火。他指控她的“不检点”,使他感到难堪,一再要她住手。
倔强的董竹君怎么可能会屈服!当她意识到他们的婚姻不可能维持下去时,她在一九二九年秋天向夏氏提出了离婚,夏氏答应了。
董竹君的举动,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虽然进步人士称她为“争取女权的勇士”,“中国的娜拉”,但是夏家人对她的嘲讽却是无止境的。这让她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唯有自力更生,不倚赖别人,才能拥有自主的精神与人格,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董竹君在离婚之后,就把四个女儿送到了上海,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拉扯着四个女儿,能有多大的作为?董竹君和她的母亲,还有她们四个,都是忍饥挨饿,日子过得很苦,都是把珠宝当了。
董竹君把所有的珠宝都典当了,开了一家叫“群益纱管厂”的小工厂。原本纱管厂在董竹君的经营下,已经走上了正轨,但日本侵略者入侵之后,这座工厂遭到了史无前例的轰炸,被迫停止了生产,董竹君和她的母亲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董竹君很幸运,她的一生中,每一次都能遇见她喜欢的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个善良的四川商人。这位四川商人听说董竹君的不幸遭遇后,表示愿意无偿捐助2000块钱给她。
可固执的董竹君,死活不肯接受任何报酬,最后,她以“借款”的名义,接受了这一大笔钱。就是这么一大笔钱,才让董竹君有了喘息的机会,重新站起来。
红色贡献
一九三五年,董竹君在上海滩开设了一家名为“锦江小菜”的小餐馆,专门经营四川菜。
刚开始的时候,董竹君不分昼夜地工作,又要带着四个小孩,常常是忙得昏天黑地,时间一长,董竹君就因为劳累过度,得了胃病。四个孩子还小,餐厅没人照顾,董竹君也没办法,只好强撑着生病的身体,继续干活。
董竹君日复一日地沉浸于繁忙之中,而锦江的美食生意亦随之日益兴旺。
然而,她并未满足于此,不久便创办了锦江茶楼。在那个年代,锦江茶楼成了杜月笙和黄金荣时常造访的场所。
一九三五年锦江饭店成立之后,董竹君就拜托好朋友王云帆来看望夏大明。
王云帆从四川回到上海,给董竹君写的一封信是这么写的:
“我去了一趟夏家,但他们不肯说。据我了解,大明就读于南城小学。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正在一棵树下玩耍,我问他:“你想上海的妈妈和姐姐吗?”他抬头望着我,闷闷不乐地说:“他们已经忘了我。”然后继续玩耍。
从这张纸条上,夏大明以为自己被自己的妈妈无情地遗弃了,根本不知道妈妈的难处。
董竹君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越来越多,因为她坚信:儿子终有一日会了解自己。夏大明得偿所愿,从夏家的传令兵卢炳章等口中,了解到自己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对娘亲的恨意,也渐渐淡了下来。
夏大明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辗转与他的母亲团聚。不像其他四个姐妹,他非常爱他的爸爸,他一直想让他们和好。在他看来,老爸老妈最大的问题就是老爸“重男轻女”,现在两个姐姐都长大成人了,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九四八年,他把一封父亲写给他的亲笔信交给他的母亲,信中说夏之时以上海形势险恶为借口,劝说他和董竹君回到四川去,理由是:“我已为你准备好了住处。”
但董竹君看了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这让夏大明知道,他们再也回不来了。
自从和夏之时离婚之后,董竹君就再也没有踏入过婚姻的殿堂,她连一个“伴侣”都没有。从二十八到九十七岁,七十年来,她一直都是孤身一人。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她还是很喜欢夏茜的。
既然相爱,为什么不能在一起?董竹君用她那悠长的生命为我们解释了这一问题:
“感情,最可怕的就是现实,不管你有多深的感情,在现实中,相爱容易,相处起来就会变困难,难到深处,一方会疼到放手。
这就是爱情的悲哀:明明很爱他,但却不敢再去爱他。也许这是懦弱,也许这是换一种方式的爱!
1928年,董竹君与中国共产党有了最早的交集,那一天,四川的军阀枪杀了14个爱国的年轻人,导致了“二一六”的惨剧。其中一个被逮捕的学生名叫文兴哲。
董竹君在她的母亲的帮助下,利用自己的人脉,将他救了回来,并且将他安置在了自己的家里。文兴哲常常和她讨论关于共产主义的问题,这让她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
董竹君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追求与共产主义的学说是一致的,并逐步走向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参加革命。
董竹君在年轻的左派文兴哲的介绍下,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的名著,她说:
“我一向相信,马列主义不只是拿着枪到前线去搞革命,它还应该是分析和处理各种事情的最佳科学办法。”
之后,董竹君在女儿的一位音乐老师张景卿的引荐下,结识了一些年轻的共产党员。
董竹君很快就表示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并在上海地下党工作。但念到两个儿女还年幼,母亲和儿子在上海的生活仍然很困难,所以组织要她首先去做生意,以求谋生,并协助革命工作。
董竹君出于生计和支援革命的需要,于一九三○年春天于上海闸北的台家桥成立「群益纱管厂」。
当时的报纸上说:“(董竹君)小姐在闸北创办了群益纱管厂,自己担任厂长,每个月生产几千筐,以供应国内各大棉纺厂。”
在此期间,董竹君结识了一批爱国、先进的人物,她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激励与启发。董竹君之女董国瑛则回忆起她的妈妈:「30年代,妈妈与中共交好,也接触了先进的观念。
她还创办了一本倡导女性解放的刊物。她协助和掩护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拯救被逮捕的群众。”妈妈又派她去了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杀害了中共党员。
宋时轮在广州被捕入狱,一九二九年四月获释后,他和组织失去了联络,得知此事的董竹君慷慨相助。
多年以后,当宋时轮成为重要将领的时候,他写给张执一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在那样的条件下,承蒙她的大力支持,实在是雪中送炭!我会永远感激她的。”
董竹君带着她的女儿,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加入了反日的游行队伍。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董竹君慷慨地捐助抗战物资,然而她所创立的群益纱管厂却在战火中被烧成灰烬。
之后,母亲去世,父亲病重,失业,债台高筑,直到1933年,她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中国中共秘密成立的电通影视公司,在招人时,很多人担心会有麻烦,但她还是让女儿报名,并由此结交了大批的左派艺术家。
董竹君在一九三七年四月为一位贫苦多病的革命文艺作者白薇募捐,她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
她也和作家萧军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萧军过世后,董竹君以治丧委会委员的身份协助处理丧事,并送上挽联:“文坛猛士受人尊敬,艺苑青松挺拔常。
逝世
1951年,董竹君按照上海市公安、市委的指示,将锦江两家历经十六年、价值十五万美元的店面移交给了政府,变成了锦江大酒店,以招待外国客人。
海区委拨出四万元的清拆费用,用于搬迁店面,董竹君只是拿走了郭沫若赠送的一首诗词,以及一套笔墨纸砚。
从那时起,董竹君就成为了锦江大酒店的董事长和经理,她不断地投身于祖国,投身于党的事业。一九五七年,她正式当选为政协委员。
董竹君更是为妇女的进步而努力。她创办了锦江茶楼,里面的员工清一色都是女人。她还发起了《上海妇女》双月刊,为妇女说话。
于是,董竹君就完全从一个青楼女变成了一个女商人,同时也完成了她献身于革命事业的生活梦想,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女人。
她爱过也恨过的夏之时,在夏之时六十三岁的时候被误杀,罪名是“组织和策划了一场土匪暴动”。夏家从那以后就变得穷困潦倒,董竹君也曾帮过夏家很多次。
夏之时的正室之子夏述禹向董竹君求救,董竹君不计较过去的恩怨,支持三年,直到他再次就业。
夏之时的第二任夫人唐则吾曾经说过,夏之时经常因为董竹君比唐则吾差而看不起他。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真正的珍惜。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六日,九十七岁的董竹君在北京因病去世。在她临死的时候,她立下了两份遗嘱。一是在碑上镌刻三行字:
不为误解而改初衷,不为冷漠而动摇信仰,不为年老而放缓步伐。
二是在她的丧礼中,放了一支她与夏之时婚后最喜欢的歌曲《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很多人都以为,这是董竹君对夏之时的深情,但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他们之间的定情歌曲,只是一首夏之时不让她听到的歌曲。
董竹君在日本的时候,很爱听歌。曾经有一位年轻人,站在桥上,吹奏着一首《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董竹君经常被那美妙的曲调所吸引,有时也会有些不耐烦地问道:“你更喜欢萧,还是更喜欢笛子?”董竹君不想引起别人的争论,只好把笛子的声音从她的耳朵里移开。
董竹君请求在丧事中播放此曲,并非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婚,而只是为了表示,现在她再也不会因害怕丈夫而不去听了。
参考文献:
经济人物志——倔强精干的女实业家董竹君作者:钱江
史海钩沉——董竹君的红色往事作者:方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