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处于慢性压力状态不仅会让人情绪崩溃,还会诱发肥胖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刘义主任中医师发现,很多焦虑、抑郁情绪患者更容易出现超重或肥胖问题,俗称“压力型肥胖”。
研究显示, 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而压力型肥胖患者控制好情绪更有利于控制体重,且可以防止复胖。
16岁高中男生李明(化名)最近两年学业压力大,进入高中后人际关系也变得紧张,逐渐出现睡眠问题。平日里,他经常熬夜,晚上睡觉时躲在被窝里玩手机。经常点外卖吃夜宵,首选往往都是高糖、油炸食品,总觉得吃完后才感觉到满足。白天昏昏欲睡、烦躁不安时,他又用奶茶、高糖咖啡唤醒自己。
但食物带来的“开心”情绪持续时间并不久。很快,他又会情绪烦躁、低落,需要再次通过高糖、高热量饮食来缓解。最终,形成了“不开心—吃—不开心—吃”的恶性循环,身材也日渐肥胖,他变得不敢面对镜子里的自己,直到最后休学在家。在刘义医生门诊就诊时,李明已经休学两个多月,厌学情绪明显。
刘义分析, 情绪与体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李明的父母没有肥胖病史,而且两年前他情绪、睡眠正常时,不存在体重问题。之前在综合型医院也做了肾上腺功能、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水平等检查,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精神科药物等,可以排除继发性肥胖。刘义诊断,焦虑、抑郁情绪是导致李明体重增加的关键,也称为情绪饥饿型肥胖。
随后,他为李明开出了治疗方案。在西药和物理治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治疗。
一方面,通过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矫正患者体重不可恢复的负面认知,再通过饮食、运动、睡眠行为矫正,让他回归正常的生活作息。通过每两周复诊,李明的体重、情绪逐渐改善,建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另一方面,通过中药调理体重问题。患者肝郁脾虚,肝郁表现为闷闷不乐、烦躁易怒,脾虚表现为肥胖臃肿、神疲乏力、暴饮暴食后不能消化、大便偏溏,遂给予中药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治疗。
通过系列治疗,李明的情绪、体重均有明显改善,重新回归校园。
刘义主任中医师表示,压力型肥胖,即情绪饥饿型肥胖,需要中西医结合整合治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是关键。像李明这类患者,通过药物、心理、行为治疗,焦虑、抑郁情绪控制后,饮食成瘾行为也可以得到较好控制。经过科学正规治疗,多数患者能够重新认知自己情绪问题,恢复健康。
(陈小卿 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