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围生病的大人和孩子明显增多,流感、支原体感染、鼻病毒等轮番来袭。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新型病毒”——人偏肺病毒(HMPV)也悄然出现,北方地区感染人数仅次于流感。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通报, 人偏肺病毒感染病例逐渐增多,其症状与 流感、新冠肺炎相似。
第50周(12月9日-15日)呼吸道样本主要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率区域差异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这种病毒全人群普遍易感,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对 5岁以下儿童、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引发重症感染。
对儿童的威胁尤其大,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
据都市快报报道:最近一段时间,浙大儿院呼吸科病房里的孩子做了检测后,接近1/4感染了人偏肺病毒。
更棘手的是,人偏肺病毒的免疫保护时间较短,容易反复感染,并且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物。
那么,
人偏肺病毒是什么?
人偏肺病毒如何传播?
感染后有何症状?
人偏肺病毒与流感、支原体等怎么区分?
如何预防 人偏肺病毒?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人偏肺病毒多发于冬末和春季,强烈建议大家提高警惕,深入了解这种病毒,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保护家人和孩子免受其害。
01
人偏肺病毒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 人偏肺病毒”这个词,可能会感到陌生:这又是什么新型病毒?
事实上,血清学研究表明,人偏肺病毒已在人类中存在超过60年,并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之所以许多人对它不熟悉,是因为相比传统的呼吸道感染病毒,人偏肺病毒的发现时间较晚。直到2001年,荷兰学者才首次从一名因未知病原体引发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鼻咽抽吸物样本中检出这种病毒。
HMPV电镜下形态观察(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简单来说,人偏肺病毒(HMPV)是一种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属于肺病毒科、偏肺病毒属,是一种带有包膜的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
图源:维基百科
02
人偏肺病毒如何传播?
人偏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1、飞沫传播
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可传播病毒。尤其是在密闭环境中,传播风险更高。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与感染者握手、拥抱,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传播。
间接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门把手)后,再触摸眼睛、鼻子或嘴巴,也可能感染。
3、空气传播
病毒可通过气溶胶形式传播,但主要传播方式仍为飞沫和接触。
03
感染后有何症状?
人偏肺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全人群普遍易感,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尤其对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引发重症感染。
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声音嘶哑等,约1周左右症状逐渐缓解。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和ARDS,COPD患者感染后病情可加重,支气管哮喘患者可诱发急性发作。
具体来说,这3类高危人群要尤其小心👇🏻
高危人群表现:
❶5岁以下儿童: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或重症肺炎;
❷老年人:可能诱发肺部感染或哮喘加重;
❸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接受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的肺部炎症。
据2020年《柳叶刀– 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的一项研究估计,2018年全球有超过14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人类偏肺病毒,有60多万住院,16000多名儿童死亡。
由此可见,这种病毒对孩子健康的威胁不容小觑。
尤其是在当前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孩子可能会同时感染上人类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其他病毒,并且人偏肺病毒的免疫保护时间较短,可能会反复感染。
因此,在病毒预防方面,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04
人偏肺病毒与流感/支原体等
怎么区分?
大家可能会问,人偏肺病毒与我们熟悉的流感、支原体肺炎相比,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下面这张图,可供大家参考👇🏻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05
如何预防人偏肺病毒?
人偏肺病毒(HMPV)目前没有特效疫苗或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依赖对症支持措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感染人偏肺病毒时,不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应避免盲目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避免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或不必要的副作用。
总之,做好预防工作很重要:
1、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或咳嗽、打喷嚏后。
2、避免触摸面部:尽量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3、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或病毒高发季节,佩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
4、定期消毒:对高频接触的物品(如门把手、手机、玩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5、避免拥挤场所:在病毒流行期间,减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尤其是带儿童时。
6、与感染者保持距离:避免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若家庭成员出现感染症状,应尽量隔离以防止传播。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
如果孩子出现明显气促、持续高烧不退,并且无法明确病毒感染的原因,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导致重症肺炎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