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张宏杰版的《曾国藩传》,今天谈谈看完第4-12章的一些想法。
这几章主要讲的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
他从零开始起步组建湘军,筹款,购买武器,建章建制,训练士兵。
打下长沙后,又接连几次大捷,却被咸丰拿掉兵权。
在家守孝期间,完成了“大彻大悟,脱胎换骨”。
二次出山后攻下安庆,清除了政敌的党羽,一举拿下天京,剿灭太平军。
在这之后,为避免“功高震主”,主动让弟弟辞职,并裁撤湘军。
这些过程中有以下三个点对我们有启示:
01、逆向思考,选拔人才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曾经兼署过兵部侍郎,那时候他就对大清的国家军队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
所以在他自己组建湘军时就采用了逆向思考的方式,先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找到原因后,就逐一对照这些原因,反着做:
1)士兵低饷。
导致士兵不好好当兵,都有第二职业,去做些小买卖来糊口,所以湘军实行厚饷原则;
2)士兵不团结。
湘军采取的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也就是说,曾国藩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统领,这样一层层挑选下去,直到普通士兵。
这些就是我们最为朴素的认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同时规定: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必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
这就用制度解决了道德约束才能解决的问题,不保护首领,自己头目死了,全组都会解散回家。
3)选人原则不对。
绿营兵军官大都武人出身,文化素质很低,而当兵的大都是游手好闲之人甚至是地痞流氓。
而曾国藩选人的原则是“选士人领山农”。
“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读书人虽然没打过仗,却有强大的信仰。
“领山农”,主要是纯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思维简单,朴实耐苦,没有虚头巴脑虚的东西,办事效率很高。
4)不重视思想教育。
太平天国很重视思想教育,所以要对付这样一支军队,也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把军队的训练,分成了“训”和“练”这两个部分。
所谓“训”,就是“训话”,也就是思想教育。“练”,才是练习军事技术。“训”和“练”相比,曾国藩更重视“训”。
每逢三、八日就对军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将士,严明纪律。并进行爱民教育,不许拿老百姓财物,并把军规编成民歌传唱。
有人问一个投资大V做期货的秘诀是什么?他说,首先要思考怎么操作会赔钱,把赔钱的所有可能性都列举出来,并总结归纳成反向纪律,严格执行。
这个对我们的启发就是:做一件事时,先不要想怎么才能赢,而是先思考怎么才会输?把导致自己会输的原因一条一条列出来,反着来做,多半会成功。
要多从失败的案例中分析寻找失败的原因,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人生并不是比谁跑得更快,而是比谁跑得更稳。
02、清醒认知,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曾国藩的军队组建开始的几个月里,一直在训练,训练没练到位而且购买的大炮等武器装备也没到货安装到水师战船上。
这时不论皇帝催,还是挚友催他出兵都不出击;
太平军围攻庐州,守军弹尽粮绝,情况万分危急。好友安徽巡抚江忠源亲自写信向曾国藩求救,咸丰皇帝也再一次命曾国藩迅速出兵。
曾国藩拒不出兵。最终庐州失守,江忠源和自己的儿女亲家陈源兖战死。
吴文镕是曾国藩考中进士时的主考官之一,按惯例,曾国藩要称吴我“座师”。
吴文镕担任湖广总督时遭太平军围攻,死守武汉,本来采用固守待援的策略,可以等曾国藩水军装备齐全后里应外合打败太平军。
但咸丰受到吴文镕政敌挑唆,下旨吴进攻,吴不得已带兵出城后,政敌又不及时供给粮草,导致兵败战死。
这几次战役分别让曾国藩痛失好友、儿女亲家和座师。
这些做法不光让好朋友们失望,也令湖南通省官绅对他有意见。在建立湘军之初,四处劝捐,甚至强行摊派,从社会上筹集了大量的钱。
而现在国家有急,皇帝多次让他出师,他却做起了缩头乌龟,次次拒绝。这时社会上对他的议论四起,但他却付之一笑。
其实他很清楚,自己这时候出击就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不但救不了他们,还会把自己创建的湘军一手葬送掉。
而这支湘军寄托了曾国藩太多的理想,他要用它来办大事,拯救整个大清帝国,即便做些局部的牺牲也值得。
曾经有一位外国军事家说过:
“
一个善于准备的人,就是离成功最近的人,当一个人缺乏准备的时候,他就不断会有差错,纵然他能力超凡,遇到了很好的机会,也不一定能保证成功。
”
聪明人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不打无准备之仗。
03、低谷时复盘,完成“脱胎换骨”
在江西战事不顺,加上曾国藩父亲病逝,而此时太平天国发生内讧,咸丰认为太平军没有太大威胁了,所以批准他回家守孝,实际上是削了他的兵权。
眼看太平天国势衰,而自己这个湘军创始人却在家守孝,错过了建立不世功勋的千载良机,曾国藩很是痛苦。
一开始是生气,焦虑,后来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想通了很多事情。
1)换位思考,站同僚的方角度思考问题
打仗打的是钱粮,筹粮筹饷一直是湘军面临的比较大的困难,而曾国藩放着当时的体制内的力量不用而自己亲自筹集,是因为他认为那些人是丑陋的官场生存者,对他们采取的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
而这时候他想明白了,那些人的做法是他们在当时能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取胜的结果。
所以他再次出山后,对他们是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是尽量笼络抚慰,有时甚至“啖之以厚利”。
从此以后他在筹粮筹款上就顺畅多了,他自己则可以专心军事。
2)对上服软,赢得信任
以前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印象是,敢于犯上,难以驾驭。这也是皇帝不敢给曾国藩大权的原因之一。
而这次出山之后,对咸丰不再直言不讳了,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
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印象也逐步好转,慢慢放权,让他施展。
3)让手下利益均沾,名利双收
晚清时,军队“滥举”之风很盛。虽然只是小胜,当头的却会拼命保举自己的属下,不管出没出力,上没上战场,都会均沾好处,占比达百分之二三十。
而曾国藩则一般只保举百分之三左右,而在家守孝这段时间,他想明白了,仅凭忠诚之心激励手下是不够的,要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留下人才。
因此复出之后,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大力保举,将朝廷赏赐当作自己的私恩。
就这样,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朋友评论: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矣。
我们在自己工作、生活不顺时,也要进行复盘。甚至每天都可以进行复盘,不光复盘做得不好的,好的也可以复盘。
复盘一般分为三步:
记录:客观记录事实;
分析:分析做得好的、不好的原因;
给出改进方案:好的方案继续执行,不好的方案进行改进后再执行;
04、总结
湘军全体将士用力,不打无准备之仗,搞好上级和同僚的关系,获得支持并顺利筹到军饷,给下属争取最大利益,这些都做到了,再加上“结硬寨,打呆仗”核心战术,曾国藩最终拿下天京,平定了太平军。成为晚清中兴的四大名臣之首。
我们从中学到的知识是:
避免失败,最好的办法是逆向思考,把这件事可能失败的原因都找出来,逐一反着做。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不打无准备之仗。
做好复盘,只有不断发现自己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让自己不断精进,不断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