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古以来就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称王称霸之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亦可见乱世奸雄之像。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戏剧舞台上对其造型的脸谱化,曹操作为“旷世奸雄”似乎成为千古定评。
毛泽东评曹操
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从不人云亦云。他以政治家的气魄和眼光,不满历史上对曹操形象的种种歪曲,高度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极力主张为曹操翻案。毛泽东不仅充分肯定曹操的“武功”,也十分赞赏他的“文治”,多次评点他的诗文,还专门在自己的诗作中吟咏曹操。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对保健医生徐涛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护: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7年11月2日,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和胡乔木、郭沫若谈起《三国演义》,谈得很热烈。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越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毛泽东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从军事战略家的角度肯定曹操。
鲁迅评曹操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而毛泽东也全方位、多角度地肯定曹操,主张推翻强加给这位政治家兼诗人的种种不公正的评论,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
鲁迅主张为曹操翻案,首先是着眼于他对中国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贡献,但他也并不认为曹操完美无缺。
曹操被后世评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这样的评价我感觉是非常合理的,通过曹操后世留下的诗词《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可以看出曹操胸襟,这样一位有壮志的诗人政治家,在开始的时候他一直希望自己作为汉臣,不敢有越位之处,匡扶汉室是他的理想。但是汉室的灭亡是历史的决定,以曹操一人之力无法阻挡,如果在抱着汉室的灵牌不丢,那么只会让天下更乱。更不安定,只有破而后立才能真的造福苍生。
真男人,大手笔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武帝纪》中引《魏书》云:“(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人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曹操存诗20余首,较完整的散文40余篇。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有《曹操集》。其诗格调慷慨悲凉,气魄宏伟,风格苍劲。毛泽东故居藏有4种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他在许多地方都密密圈画,或用红铅笔画了粗线,或用红、蓝两种笔做圈记。宋人敖陶孙《诗评》评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古诗源》评论道“: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虽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尊刘抑曹”的倾向,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贬斥曹操,而是生动地刻画了曹操的形象。曹操的形象具有复杂性,其基本特征是奸邪、伪善、权诈,次要特点是“雄”,他一方面是“乱世之奸雄”,残暴狠毒,狡猾奸诈;另一方面是“治世之能臣”,在政治上有雄才大略,在军事上富有韬略。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评价,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