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构建认知友好城市:为认知障碍者打造包容性社区
创始人
2024-11-14 10:11:27
0

导读

本文字数:4536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5500万人被确诊为认知障碍,而其中中国以超1500万的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2012年国际卫生组织联合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表题为《认知症:公共卫生的优先事项》报告并提出 “为认知障碍者创建友好社区”的概念,认知友好理念开始被各界学者关注并逐渐成为各国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的重要议题。作为老龄化背景下人们需要直面的巨大健康隐患,认知障碍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各个国家与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针对认知障碍群体的认知友好环境建设也成为城市环境建设需要考虑的重点环节。

01

认知友好社区的理念与意义

1.1 认知友好:老龄化背景与包容性城市理念下的必要性探索

我国认知障碍数量超过千万,约占全球患病人口的20%,成为世界认知障碍群体最多的国家, 且以每年5%~7%(30万)的速度继续增加。我国老年群体的认知障碍发生率约为6%,数量庞大的人群基数预示着正确应对认知障碍高发的健康与社会问题将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新挑战。

应对新时代发展与社会平等要求,消除社会中任何形式的排斥因素而将所有公民包容到整个社会中尤为重要。认知友好环境的建设不仅是应对老年人认知障碍高发现实状况的重要探索,更是实现包容理念与消除全人群认知健康威胁的努力尝试。

1.2 认知友好社区:实现居家养老模式的物质与意识基石

传统观念下存在认知障碍的人多生活在专门照护机构中或较少与外界空间存在联系,但实际上目前中国存在认知障碍的人群中90%以上是在社区里和家人共同生活。对认知障碍群体来说,久居的原住地和邻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是其获得归属感和保持自主性与生活满足感的地方。

认知友好社区是指物质和社会环境都能对认知障碍群体友好的物质与意识综合体,是一个让认知障碍群体保证获得其基础权益的同时融入社会并被社会认同的空间或文化。

02

认知障碍群体的行为特征与环境需求

认知障碍群体由于其认知机能的退化或受损,在与周边环境交互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图1)。厘清认知障碍群体基于特殊群体属性的行为特征及其空间需求,是创造认知友好社区的重要前提。

图1 认知障碍群体的行为特征与环境需求

2.1 群体属性:生理与行为的异质性

2.1.1 生理异质性

认知障碍发生的主要人群为老年群体,一般包含无症状期、主观记忆下降期、轻度认知障碍期、认知症确诊期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异质表现。

处于主观记忆下降期的人一般认知功能退化症状较轻,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主观记忆下降群体会因大脑更多区域受到损伤而进展为轻度认知障碍期,需要家庭成员、朋友或专业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帮助来进行日常生活或活动。而当大脑认知功能区严重受损时,轻度认知障碍群体病情会进展为认知症确诊期,其 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能力和注意力控制等均会严重受损,生活上需要外界大量的帮助与支持。

2.1.2 行为异质性

认知障碍群体不仅存在认知功能下降问题,还表现为心理与行动方面的能力缺失。在认知功能方面,认知障碍群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受损、失语、失行、失认等症状;在心理方面,认知障碍群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安、抑郁、出现幻觉或妄想等消极情绪;在行动方面,认知障碍群体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会因外界刺激而出现步态不稳、突然尖叫、焦躁性兴奋、徘徊、停滞、不当举动等异常行为。

2.2 行为特征:认知功能受损导致的能力缺失

认知障碍群体行为特征可根据现有研究总结为安全保证、寻路定位、认知表达、刺激应对4种能力缺失。

2.2.1 安全保证

在对自身的行动安全确保方面,认知障碍群体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平衡感与协调感变弱的生理特征,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行动能力并致使出现步态不稳甚至跌倒等安全问题;在对周边环境的安全判断方面,认知障碍群体由于其判断能力、注意力及视觉能力不同程度的减弱,无法及时对环境的潜在与实时危险做出判断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2.2.2 寻路定位

2.2.3 认知表达

由于认知障碍群体可能出现言语概念退化的生理障碍,会表现出无法正确表达自身情绪与需求的问题,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自杀或伤人。而严重的言语障碍会影响认知障碍群体的社会融入,导致其缺乏人际交往自信并抵触开展社会交往活动,进而产生孤独感与社会排斥感,影响活动与心理健康。

2.2.4 刺激应对

认知障碍群体的感性与感觉随病情加重而迟钝,可能会反复执着于同一个事物或行为,对于对自己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环境容易感情用事而产生激进行为,且对于外界环境因素刺激产生过度敏感反应,会由于自己生理或能力受限无法达成目标或开展某些运动而较常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狂躁等消极情绪。

2.3 环境需求:与空间和社会的积极交互和参与

与环境和社会交互的被动缺失会威胁认知障碍群体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对于自我的认同感与意义感及对于生活的控制感。了解认知障碍群体对空间与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并为其创造与外界积极交互的机会,是保持他们生活参与感、幸福感与自主性的必要环节。

2.3.1 空间交互

已有研究表明,户外生活和自然环境等适当地与环境互动可有效改善认知障碍群体的身心状态与认知健康,这表示加强他们与环境的积极交互机会是认知障碍群体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途径。

2.3.2 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被证实是预防认知功能衰退和认知症产生的潜在保护因素,也是老年人脑健康保护的关键因素。认知障碍群体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可以增进社交联系,甚至不一定与他人产生深度互动而仅仅是看到、听到或与其他人在一起行走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行为。而进行适当的社会参与不仅能让认知障碍群体获得自主控制感,更能让他们获得社会认同与理解。

03

认知友好社区的建设要点

从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总结可对认知障碍群体产生积极影响的环境因素,并提出认知友好社区的建设要点(图2)。

图2 认知友好社区的构建框架

3.1 认知友好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认知友好社区四基石模型、环境压力与个体适应水平模型及其他理论与模型说明了物质与社会环境对于认知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并印证了可通过改善环境来实现认知障碍群体的身心健康与幸福生活。

3.2 物质环境

营造认知友好社区的物质环境主要应包含确保环境安全性及对认知障碍群体寻路能力的积极引导、提供可以刺激五感并产生积极行为的环境因素,以及针对其实际需求而构建友好环境3个建设要点。

3.2.1 安全性确保及对寻路能力的积极引导

在认知友好社区物质环境建设时, 身心安全支持、定向支持、可达性支持、正向刺激支持及生活延续支持5方面是实现物质环境支持性的核心因素,而其中环境安全性与安全感和感知与时空导向是影响认知障碍群体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3.2.2 刺激五感并产生积极行为

环境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良好且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有效促进认知障碍群体的认知及心理健康。如何平衡环境的复杂性与易读性是创造认知友好社区物质环境的一大挑战。

此外,环境不仅通过为人们提供不同水平的认知负荷和多感官的刺激场景而直接影响其认知,还通过引导如体育运动、身心锻炼等积极行为的产生而间接影响认知。

3.2.3 针对其实际需求而构建友好环境

认知障碍群体由于经常会被认为是弱势群体而被人为地提供受照顾的客观环境,然而实际上在创造、建设友好社区时应充分考虑群体实际的需求与偏好,以保证环境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3.3 社会环境

建设认知友好社区时,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友好的社会环境是建设认知友好社区的重要环节与保障。

3.3.1 社会资本

在社区社会环境建设中,重视社区社会资本的构建是实现认知友好的关键,良好的社会资本可减少抑郁症状与功能性残疾,有利于维持认知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另外,拥有良好社会资本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帮助与支持。

3.3.2 社会认同

在社区营造上,应在建设认知友好社区时积极组织认知障碍群体喜爱的活动,鼓励他们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参与者。

04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1 认知障碍群体的需求与偏好

以往研究已说明了认知障碍群体的需求与偏好在认知友好社区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且进行了相关研究尝试,但认知障碍群体对于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与偏好仍未有科学性的结论。 认知障碍群体在病情加深的情况下有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偏好,在进行传统访谈与调查时很难在本人身上获取严谨的数据,以往研究多采用采访陪同人的方式进行,但这样难以保证结果能充分地反映认知障碍群体的自身意愿。因此,未来研究中利用笑脸测试、生理信号测试、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来探究认知障碍群体自身意愿是获得更科学的调查数据的新探索。

4.2 环境因素刺激的类别与作用机制

已有研究证实良好的环境因素可对人们生理与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疗愈效果,包括对认知障碍群体的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但是多数研究的环境因素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养老设施或建筑室内,关注点也多针对道路与交通、公共设施、景观环境要素等单一环境要素与对认知障碍群体行为的浅层影响,而 综合性的环境因素对于他们产生的刺激类别与作用机制尚未有完整且科学性的讨论,这也是未来进行认知友好社区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

4.3 环境影响效用的量化分析

目前,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影响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环境对于认知障碍群体各项主观指标(认识功能、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等)影响的研究也相继提出。然而,只有少数综述文章提出了物质环境对认知影响的实质性结果。因此,未来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物质与社会环境对于认知障碍群体影响效用的量化分析,以提供构建认知友好社区的科学性证据。

4.4 认知友好社区的评估

已有研究中提出多种认知友好社区的建设策略,但为确定其在改善认知障碍群体个体功能和幸福感方面的有效性,必须对合理性与长期可持续性进行严格的评估。未来的研究中应尝试开发权威且完整的评估工具来进行认知友好社区建设的评估,为社区的长效保持与发展提供保障。

05

结 论

认知友好社区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与原则的重要探索,也是急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缓解认知功能问题的有效路径。建设认知友好社区的先决条件是充分了解认知障碍群体的群体属性、行为特征与环境需求,以此为基础构建以安全寻路、环境刺激、需求满足为重点的物质环境与以提供良好社会资本和社会认同为目标的社会环境,开发科学的评估手段来进行长效保证,最终形成可持续且高性能的认知友好社区。未来研究应关注认知障碍群体的需求与偏好获取、环境因素对其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用、认知友好社区的评估体系构建等方面,完善认知友好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建设平等、包容的和谐美丽中国提供科研力量。

本文作者:董慰、赵月镭、董禹、蔡佳淇

作者简介:董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健康城市与社区、城乡可持续更新;董禹(通信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低环境影响城市开发、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城市步行环境研究、城市设计、村镇规划及景观设计等。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重阳特辑 | 基于代际互助的超大城市老龄化社区治理思考——以广州老城区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八:幸福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研讨会十一: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 规划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肌肉对肿瘤患者预后的价值 肌肉在我们身体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让我们看起来强壮,它对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抵抗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
郑州视光住院部医生全飞秒近视手... 作为一名郑州视光眼科医院的住院部医生,我与眼镜相伴了十几年。那些被近视困扰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仍历...
揭秘膝关节异响:关注骨骼健康新...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膝盖“咔咔”响? 当你上下楼梯、屈伸膝盖,甚至是简单的行走时,膝盖处传来的“咔咔”...
“睡前吃宵夜”和“饿肚子睡觉”... 加班加点工作、沉浸式玩手机看视频,对于很多人而言,熬夜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常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夜深了...
靶点和配体的双押暗棋:小核酸龙... 作为小核酸龙头,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在减肥药领域掀起波澜。 近期,Ar...
预防、识别、支持:每个人都该掌... 来源:文章整理自中信出版社新书《自我的重建》 202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则令人心碎的消息在社交媒体...
被国家电网“拉黑”后,这家龙头... 继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拉黑”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对鼎...
钟南山:除特殊情况,不主张长期... 原标题:钟南山:除特殊情况,不主张长期佩戴口罩!哪些情况可不戴,哪些必须戴? ...
原创 这... 睡眠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还能提高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然而,随着现代生...
原创 菲...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波及到了几乎每一个国家,死伤状况惨不忍睹。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