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明代各地的藩王,还在地方仰仗自己的权势,大肆进行土地兼并,抢夺百姓的土地据为己有。到了明中叶土地兼并情况更加严重,各类庄田纷纷涌现。自耕农和屯丁在土地被兼并后,陷入无业境地,负累逃徙者被迫成为流民。
明朝万历年间,为解决土地欺隐及赋役不均问题,曾下令清丈田亩并实行“一条鞭法”,将徭役摊入田亩一体征银。由于按土地征税,加派九越来越多,仅崇祯十五年所加派的辽、剿、练三饷,岁达二千多万两,占全年正税额的半数以上。
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的要求。
自成几经挫折,崇祯十三年十月间进入河南。在进入河南的时候,他曾隐伏在汉水以南,郧阳府的大山里,人数很少。但明朝的后方空虚,又值河南一带灾荒连年。
自成进入河南以后,就号召饥民,提出一个口号:均田免赋。这个政内容有二:
一是“随闯王,不纳粮”,跟随他可以不向官府纳粮,三年免征。他到的地方,三年以内不征粮。这当然是收揽民心的极好办法。
二是要均田,针对明朝地权高度集中的情况,第一次明确提出“均田”的口号,深刻地触及到土地问题,促进了农民自发地争取土地的斗争。
但问题在于,均田必然是政权稳定之后才能实行的。李自成虽然提出来,并没有实行。没有政权,怎么实行均田呢?
自成进洛阳以后,就杀了福王,用福王的钱来赈济饥民,来扩建部队。但自成没有设官理民,生产继续遭到破坏。
刚刚进入河南时,老百姓是拥护的。但过了两年,老百姓没有恢复其生产,负担继续加重,因为看起来不直接向农民要钱要粮,但向豪绅地主下令限期给粮食给钱;实际上豪绅地主的粮食,还是农民生产出来的。
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反因战争一年年继续,农民继续痛苦。原来农民把他看成救星,日子久了,不能满足农民的愿望,只依靠战争胜利一步步前进。
由此可知,没有能实行均田,也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免赋,是自成最终一败涂地的极重要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