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没有能实行均田,无法做到免赋,是李自成最终败亡的极重要因素
创始人
2024-11-18 19:46:38

李自成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明代各地的藩王,还在地方仰仗自己的权势,大肆进行土地兼并,抢夺百姓的土地据为己有。到了明中叶土地兼并情况更加严重,各类庄田纷纷涌现。自耕农和屯丁在土地被兼并后,陷入无业境地,负累逃徙者被迫成为流民。

明朝万历年间,为解决土地欺隐及赋役不均问题,曾下令清丈田亩并实行“一条鞭法”,将徭役摊入田亩一体征银。由于按土地征税,加派九越来越多,仅崇祯十五年所加派的辽、剿、练三饷,岁达二千多万两,占全年正税额的半数以上。

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的要求。

自成几经挫折,崇祯十三年十月间进入河南。在进入河南的时候,他曾隐伏在汉水以南,郧阳府的大山里,人数很少。但明朝的后方空虚,又值河南一带灾荒连年。

自成进入河南以后,就号召饥民,提出一个口号:均田免赋。这个政内容有二:

一是“随闯王,不纳粮”,跟随他可以不向官府纳粮,三年免征。他到的地方,三年以内不征粮。这当然是收揽民心的极好办法。

二是要均田,针对明朝地权高度集中的情况,第一次明确提出“均田”的口号,深刻地触及到土地问题,促进了农民自发地争取土地的斗争。

但问题在于,均田必然是政权稳定之后才能实行的。李自成虽然提出来,并没有实行。没有政权,怎么实行均田呢?

自成进洛阳以后,就杀了福王,用福王的钱来赈济饥民,来扩建部队。但自成没有设官理民,生产继续遭到破坏。

刚刚进入河南时,老百姓是拥护的。但过了两年,老百姓没有恢复其生产,负担继续加重,因为看起来不直接向农民要钱要粮,但向豪绅地主下令限期给粮食给钱;实际上豪绅地主的粮食,还是农民生产出来的。

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反因战争一年年继续,农民继续痛苦。原来农民把他看成救星,日子久了,不能满足农民的愿望,只依靠战争胜利一步步前进。

由此可知,没有能实行均田,也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免赋,是自成最终一败涂地的极重要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南天信息新注册《资产公司核心业... 证券之星消息,近日南天信息(000948)新注册了3个项目的软件著作权,包括《资产公司核心业务AI助...
张凌赫钟爱联想moto X70... 作者:龚进辉 今晚,在联想天禧AI一体多端秋季新品超能之夜上,联想一口气带来了联想moto X70 ...
我们与恶的距离,只隔着一个谄媚... 文 | 脑极体 一位前科技高管在AI的“安慰”下走向弑母的悲剧;一位精神病患者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心理...
AI不是万能药!对话唐彬:支付... 支付行业正迎来一场从“支付工具”到“交易服务”的结构性变革。 一边是国内市场“内卷”加剧,企业比拼数...
联想AI眼镜V1发布:38克轻...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联想 AI 眼镜 V1 现已发布,主打 38 克轻量设计,搭载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