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让AI模仿我的文体(师说)
创始人
2025-04-20 12:13:46

从ChatGPT到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文学科带来了一定挑战。运用大语言模型,可以根据自己意愿生成想要的文本,且不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学教育或学术训练。这样的文本可能缺乏一定独创性,但其高仿真能力,以及展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思考、辨析与推理,不容小觑。

如何直面这一趋势?短时间内,我们或许无法准确判断提交的作业或投稿的论文是否借助人工智能完成,但长远看,就如同网络时代拦不住“检索”,人工智能时代也拦不住“代驾”。因此,今天的大学,更应该重新审视人文学科的价值、文学教育的重心,思考为什么学、该如何教、哪些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

走进当下的大学课堂,人手一台手机或电脑已是标配,学生们随时准备上网查询。在这一趋势下,文学教育也应从以往具体知识的传授,转为更加注重读本,注重提问、辨析、批判与重建。以精心挑选的读本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拓展学术视野、养成理论思维、提升分析能力。

所谓思接千古、驰想天外,与古今中外无数先贤神交,需要技术,更需要学养、心情与趣味。毕竟,从个人修养以及气质形成出发,一些品质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比如阅读经典的能力、洞察世界的幽微、理解人生的苦难、培养人性的高贵等。从文学教育来看,趣味雅正比常识丰富要紧,个性表达比规范写作要难能可贵,而感动自己、愉悦自己、充实自己,更是重中之重。

有学生曾让人工智能模仿我的文体,回答“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如何教育”的问题。阅读生成的文本后,我大致明白人工智能的套路及其长短——比我谈得更全面,但均属于泛论,不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若撰文之前请教,能减少暗中摸索的过程,但思路容易被框住,若撰文之后请教,起校核的作用,或趋避或补充,那也未尝不可。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报记者丁雅诵整理)

作者:陈平原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投基论道 | 近一年指增基金平... 近一年,指数增强型基金业绩表现亮眼,平均回报高达27%。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结构性机会与量化策略的契合...
美国女子杀害男友后嫁给他的儿子... △迈克尔斯(左)被控杀害乔纳森,右为死者儿子 媒体近日报道,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一起案子引发全美关...
当AI算力飞向太空 我们将迎来... 当AI算力飞向太空 我们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智空天论...
大股东赵一波计划减持不超3%,... 11月9日晚间,京能热力(002893)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赵一波计划减持。 公告显示,因个人资金需...
AI引爆“电荒” 韩国电池三巨... 几年前,由电动汽车引爆的锂电产能竞赛仍历历在目,如今电动汽车市场增速趋缓,一场似曾相识的锂电产能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