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社区”更突出行业落地、产业生态构建和国产适配。
文|赵艳秋
编|牛慧
近日,国资委正式发布并上线人工智能“焕新社区”平台(https://aihuanxin.cn)。
这一开源开放平台由央企、民企、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标准化机构等25家单位首批发起,被一些人士称为“中国版 Hugging Face”。但与海外社区不同,“焕新社区”更聚焦行业落地、产业生态构建和国产化适配,通过聚合央企与产业链力量,打造面向全社会的人工智能创新载体。
平台已在算力、模型、数据、场景、智能体等方面全面铺开,并对社会公布了40个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
当下,人工智能的全球化竞争已全面展开,中美成为核心竞逐者。在此背景下,中国AI产业正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力,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作为产业发展的 “排头兵”,央企在这一进程中肩负着关键使命,扮演着重要角色。
更进一步的是,人工智能落地目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法律、金融、医疗、设计等高价值第三产业,但在工业领域,全球仍没有探索出一条明确的路径。以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与丰富场景资源,探索出落地之路,促进产业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成为战略关键。有行业资深人士认为,这一过程与当年培育新能源产业颇为相似,需要“政策先行、产业牵引”。
8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AI普及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让全民共享AI发展红利。
01
焕新社区的全栈布局
在焕新社区上,算力方面,已汇聚三家电信运营商超2000卡规模国产算力资源。
在模型方面,已上线超过280个通用及垂直行业模型。数智前线观察,其中有中国头部企业、科研机构的多款代表性模型,如Deepseek、阿里Qwen、百度文心、智谱GLM、华为盘古等,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中国移动九天、中国电信星辰、中国联通元景系列开源模型。同时,也上线了海外主流开源模型,如Meta的Llmma、Mistral的Mixtral开源模型,以及OpenAI早期开源的GPT-1等。
一批央国企主导开发的垂类大模型的部分版本,也陆续上线。这些模型多在去年发布,其中部分开源,部分则采取申请制。如国家电网的光明电力大模型、中国建材建材产业大模型、宝武钢铁大模型、中石油的昆仑大模型、中煤“地知”大模型、中国物流“流云”大模型、中核集团同方股份的中华知识大模型等。
在大模型训练中,高质量数据集是必须但稀缺的。国家数据局已围绕高质量数据集,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国资委今年在福建“数字中国”大会期间,发布了首批10多个行业30项央企人工智能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优秀建设成果。数智前线获悉,一些央国企如中石油等,是举全集团公司之力,在分批次开展行业语料的收集、治理。
焕新社区上,目前上线超过180个数据集,既有通用数据集,也有电信、石油化工、能源电力、金融、医疗等10多类行业数据集。
社区上,多个行业数据集陆续上线,这在之前的开源社区是不多见的。如中国移动通信领域多个数据集、中石油测井设备数据集、中国华能的火电生产设备故障时间序列数据集、中国电子金融领域文本标注数据集、东风汽车集团东风端到端自动驾驶数据集、国新健康三医标准融合高质量数据集、南方航空飞机维修数据集、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空气质量预测数、中国铝业氧化铝生产工艺参数预测数据集、南网输电相关数据集等。
在国产化方面,“焕新社区”上线超过10家国产AI芯片企业如昇腾、海光、沐曦、璧韧、隧原、昆仑芯、摩尔线程、天数智芯等的适配模型、开源工具链、开发技术资料等。
与此同时,在焕新社区的专区方面,已有具身智能、AI4S版块,以及央企联合举办的"焕新杯"AI+应用创新大赛等AI赛事。
02
40个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对外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国资委官宣并开放了首批16个行业共计40个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目前这些场景已登录焕新社区,涵盖能源电力、工业制造、医疗医药、信息通信等。
据悉,2025年2月,国资委启动了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建设专项工作,随后在6-7月开展了场景评审。为什么会启动这项工作?
业内认为,央企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产业带动性强。通过瞄准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高价值场景,将高价值场景提炼出来,数据开放出来,可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而从这些获选场景来看,都是人工智能行业落地难题,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奥数题”。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这些行业落地的进展情况。
例如,在这些高价值场景中涉及材料研发场景,应用了AI for Science,如中石油的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研发。这是央国企人工智能+探索的重要方向。
有的高价值场景涉及行业核心难点,如中国宝武的高炉冶炼精准预测和智能控制,该案例之前在央国企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主要是破解高炉“黑箱”难题,将原本对铁水温度和硅含量的预测从“机理驱动”升级为“数据+AI模型驱动”。
有的涉及调度类核心场景,如中国华电的乌江水风光一体化智慧调度决策运营。
还有的场景涉及高价值设备运营,如国家电网的国家电力输变配电设备智能巡检与作业处置、国投的高海拔大型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智能管控,这些设备动辄数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价值含量高。
此外,还有药物研发,如华润集团的生物医药创新抗体药物研发;也有基础软件的突破,如中交集团的绞吸挖泥船智能疏浚系统。
03
牵引出一条工业落地之路
从国资委及央国企的进展来看,推动人工智能在行业中的落地已成为重要工作。国资委副主任李镇指出,人工智能正加快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必修课和必选项。
根据麦肯锡2025年3月发布的报告,生成式AI在技术、媒体、电信、金融、零售等行业的渗透率最高,如在技术领域已高达88%,在这些行业主要应用于AI编程、市场营销、知识管理、客户运营等;而在制造业的渗透率最低。另有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1%的应用集中在任务支持(如文书撰写、信息检索、摘要报告),5%为服务类(如聊天机器人、虚拟客服等)。
从这些数据来看,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落地依然面临不小挑战。现阶段应用多集中于运营提效、安全运营,而涉及生成工艺和研发核心环节的案例较少。供应链安全已成为行业热点,但仍缺乏标杆性实践案例。
在此情况下,中国作为拥有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丰富工业场景和庞大工业数据资源的国家,探索出一条工业应用人工智能之路,走出差异化之路,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在算力和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需要探索更为理性务实的路径。从上半年的各种探索看,业界认为有几个点在突破中:
首先,年初DeepSeek通过低成本技术手段,实现大模型普惠和平权,创造了现象级热度,也牵引更多模型你追我赶,快速演进。目前,产业界认为,仅靠DeepSeek还不够,需要更多模型“混搭”、大小模型结合。
其次,工业场景AI落地需要大量且更高维度的数据,例如仅以产品供应为例,涉及气象数据、物流交通数据、工厂排期数据等,而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数据治理处于早期阶段,被业内人士称为“种粮食”,是基础性工作。
我国目前正在加强人工智能与行业落地的推动,就像当年培育新能源一样,政策先行。8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提出要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加快AI普及与深度融合,形成创新与应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让全民共享AI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