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
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人工智能怎么教、如何学?作为在全国率先开设人工智能课的城市,人工智能老师成为广州教师队伍中的“新面孔”。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羊城晚报推出《AI老师百变秀——教师节之人工智能老师》系列报道,看中小学教育如何赋予未来主人翁人工智能素养。
“AI 教学,让我尝尽酸甜苦辣。”广州市越秀区云山小学教师邓少珊一句话,道出其过往十余年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百般成长滋味。
她解释,“甜”在高效——AI解放了老师批改作业的双手;“酸”在磨合——技术故障时课堂卡壳,学生操作平板手忙脚乱,让自己颇感酸涩无奈;“苦”在耕耘——深夜学习新工具,设计AI课件耗心力;“辣”在突破——当孩子得益于AI对话创作,思维火花噼啪四溅,让这位老师感到火辣的创新滋味。
在她看来,正是这四种滋味交织并进,才共同化为教育创新的沃土,让思维的种子萌发出未来的新芽。
AI 明显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2008年,邓少珊走上讲台,今年已是她执教的第17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也兼任道德与法治、劳动等课程。在她看来,云山小学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名校”,但技术融合教学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云山小学就已经开始探索计算机教学。
2014年,她成为学校智慧课堂实验教师,第二年便负责新成立的“平板实验班”——从一年级起,学生自带平板进入课堂,借助教学平台完成交流、提交作业、互评学习成果。那一年,她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将平板与道德与法治课相结合,实时呈现每位学生的操作和反馈,令听课教师耳目一新。
“我们几乎所有老师都会自己做微课,参加各类比赛。”邓少珊说。云山小学常年承担各级公开课任务,强调“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教师,都积极投身信息科技与学科的融合实践。她坦言,技术迭代对教师虽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2020年起,她连续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双融双创”学科融合竞赛,屡获佳绩。也正是在那几年,AI开始更深入地进入她的课堂。
起初,AI多用于创设情境,比如用数字人营造教学氛围。但随着技术发展,她和学生开始尝试更多可能:例如,用“豆包”生成图片甚至短视频辅助写作;借助智能批改软件,让学生获得作文的即时反馈和修改建议;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她带领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跨学科项目,使用语音搜索、对话机器人、粤语翻译软件等工具,体验粤语“讲古”、皮影戏编程等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她观察到,AI的介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她曾带的平板实验班为例,该班学生不仅在区内学业表现名列前茅,整体表现也普遍优于普通班。更令人欣喜的是AI对孩子精神面貌的塑造——她提到,曾接手一个基础较弱的四年级班级,在引入AI辅助学习后,学生们明显变得更自信、更愿意主动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他们的学业水平也获得了切实的提高。
AI仅是工具,以“够用”为原则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小学应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什么、怎么教?邓少珊认为,小学阶段的AI教育应侧重于启蒙而非传授复杂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她倾向于采用游戏化任务、直观演示和轻量化的伦理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AI原理,激发他们对技术的兴趣,培养基本的计算思维和科技伦理意识。“教学成效的关键,是看孩子是否开始主动观察生活中的AI应用、尝试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甚至讨论AI的利弊——能播下一颗探索的种子,就达到了目标。”
作为广州市智慧教育领域的早期探索者,云山小学曾获“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智慧校园样板校”等称号。尽管如此,学校仍面临专业师资不足的现实困境:目前全校34个班级仅配备3名信息科技教师,AI教学多由他们承担。这在跨学科课程设计和磨课过程中,为学科教师带来不少挑战。
邓少珊坦言,在小学推进AI教学,内容深浅较难把握:若仅播放视频,课堂过于浅显;一旦涉及编程逻辑或AI原理,学生又难以消化。同时,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也使教学难以全面兼顾。此外,智能设备操作步骤繁多,容易使小学生产生挫败感,甚至因忙于操作而忽略学科本质内容,导致本末倒置。加之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许多智能软件需教师在课堂上逐步指导,然而课堂时间与教师精力有限,往往事倍功半。
面对这些问题,云山小学提出了两项应对策略:一是以“够用”为原则,不追求技术精通;二是将AI定位为语文教学的工具而非独立学科。例如,在教授观察日记时,借助AI识别植物特征辅助写作;在童话创编中,利用AI生成场景以推动对话描写,确保不偏离语文核心教学目标。
“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懂语文的AI启蒙教师’,持续探索‘语文+AI’融合路径,发掘更多智能工具辅助课堂教学。”邓少珊说,自己计划拓展AI在课文对话对比、古诗语音测评等场景中的应用,并积极与同行分享教学案例,让AI真正成为助力学生学好语文的支撑性工具。
文、视频 | 记者 崔文灿
图 | 受访者供图
海报、设计|周敬雅
H5|范英兰
统筹:蒋隽 麦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