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高德展区前人头攒动。一位参会者戴上VR设备,瞬间“走入”故宫未开放的造办处遗址,俯身端详清代内务府的陈设细节——这一幕,正是高德地图以AI技术切入文博数字化赛道的缩影。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德商业业务负责人韩鹏系统阐释了高德以“空间智能”为核心,布局文博数字化领域的战略逻辑与技术路径。
从地图工具到文化平台:高德的“三维跃迁”
高德地图此前已被公众熟知为出行工具,但其底层能力实则是“还原真实世界”。韩鹏指出,而AI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其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的升级。
“以前高德是点、线、面的组合,现在我们要构建的是全方位立体的数字空间。”韩鹏表示,高德云图团队推出的三大空间智能技术——云境(图生三维)、云睿(预测分析)、云迹(轨迹安全)——正是这一跃迁的技术支撑。其中,“云境”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快速实现对文物单体乃至大型场景的三维重建,成为高德切入文博赛道的技术基石。
文博数字化的三大痛点与高德新解法
韩鹏分享,文博行业仍然面临三大限制:物理空间限制、数字化成本高、运营压力大。而高德的空间智能正试图从技术层面突破这些瓶颈。
单就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建模来说,传统手工建模耗时耗力。高德“云境”模型可将单体文物采集时间压缩至1~2天,并通过“单体化”技术实现展品的快速替换与内容更新,极大降低数字化门槛。此外,通过“云睿”时空大模型预测客流、疏导人流,高德还能帮助博物馆平衡文物保护与游客体验。
“我们不仅要帮大型博物馆提质增效,更要让中小博物馆用得起、用得好。”韩鹏强调,高德正在将头部项目中沉淀的能力产品化,推出轻量级管理平台,服务中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需求。
从“数字孪生”到“文化串联”:AI重构文化体验
高德的布局不止于复制线下博物馆。韩鹏提到,未来希望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文化主题的“跨馆串联”。例如,用户可在高德地图上追溯苏东坡一生足迹,联动多家博物馆的藏品、文献与场景,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叙事线。
“文化传承不应受限于物理空间。”韩鹏举例称,青州佛像的“东方微笑”若能通过三维建模精准还原,将成为东方文化的“蒙娜丽莎”,助力文化自信的输出。这一愿景与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异曲同工,但高德的优势在于其扎根中国本土文化生态,并拥有10亿用户流量的加持。
面对行业在文博领域的布局,韩鹏认为高德的差异化在于“技术纯粹性”与“平台中立性”。“高德一心一意打造文博地图,不做内容生产,只做技术输出。”这种定位更易获得博物馆信任。
此外,高德延续“老师傅+新技能”的生态合作模式,与央美、北航等院校及文博专家共建内容生态。例如,湖南博物馆线上展厅既包含官方严肃内容,也开放用户创作入口,形成“严肃+趣味”的双层体验。
未来展望:从“示范项目”到“普惠平台”
据了解,“十四五”课题将于11月结题,但高德已同步筹备申请“十五五”课题,计划将文博数字化能力进一步普惠化。韩鹏透露,下一步将推动成果标准化,让中小博物馆低成本接入数字化管理平台。
在云栖大会的展区,观众通过VR设备“走入”考古遗址的那一刻,或许已预示着文博体验的未来形态。高德地图正试图用时空大模型打破文化的时空壁垒,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流”起来。而这背后,不仅是技术赋能行业的商业故事,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以AI展现文化的长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