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明确目标: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AI)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11月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也明确了AI医疗产品可在84个场景应用。在此背景下,提高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应用普及率,关键在于研发出优质AI医疗产品。
AI医疗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重塑医疗格局。在这股技术革新浪潮中,AI医疗产品研发究竟该以什么作为基础?优质产品的标准又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必须以患者最真实的就医需求为根基,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为目标。
AI医疗产品的研发起始点,必然是患者的真实需求。例如,许多老年人由于习惯使用方言或者不会拼音输入法等,而放弃使用在线问诊类AI应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今年3月推出的“智能医生”,具备深度融合方言诊疗能力,解决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沟通难题。又如,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写作业时频繁耸肩、眨眼,纠结于是否带孩子就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智动”AI大模型,使家长只需拍摄视频、完成简单测试题,便能获取专业的诊断建议。
然而,也有AI医疗产品陷入了“为技术而技术”的困境,不仅操作复杂,而且未能触及医疗领域的痛点,这些产品必然得不到市场青睐。
打造真正符合用户心意的AI医疗产品,产品设计者需深入门诊、病房甚至患者家中,对疾病管理的全流程进行观察,探寻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难、烦、痛”等问题。在研发模式方面,要建立“医工交叉”协同机制,邀请医生、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产品设计。在技术路线方面,应遵循“技术适宜”原则,开发稳定可靠、易用兼容的产品。在评价体系方面,需将“患者获益”作为衡量产品价值的核心指标。
AI与医疗的结合,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本的价值重塑。当技术创新真正立足于患者需求时,AI才能成为有温度的医疗伙伴。
直面健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