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由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主办、山东艺之匠三维打印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济南文旅入童心:AIGC+3D文创打印解锁张登堂艺术传承之旅”公共教育专项活动圆满举行。30余个中小学生家庭齐聚济南市美术馆,在“传统水墨”与“前沿科技”的碰撞中,读懂山东山水画代表人物张登堂笔下的济南山水神韵,为文博场馆公共教育提供了示范性的新路径。
以登堂艺术作品为锚点:搭建文化艺术传承的桥梁
张登堂先生作为山东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及济南画院老院长,其作品内容都是传统山水画的典型题材,不仅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与“师法自然”的美学思想,更融入了泰山、大明湖、趵突泉等济南地域的自然与人文意象。本次活动以张登堂先生的作品为锚点,运用服务设计中“场景—内容—体验”一致性原则,系统梳理并提取展览中的艺术文献与图像资源,构建符合青少年认知习惯的叙事逻辑,强化艺术与文旅在感知层面的联结。
在活动筹备阶段,主办方采用服务设计常用的用户研究方法,对120名中小学生及50组家庭开展问卷与访谈,并与3所中小学进行沟通,识别出参与者在艺术认知、科技工具接受度及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层次化的服务方案。活动前向学员发送《活动艺术手册》,内容涵盖活动概况介绍、前期AIGC软件下载准备、活动的艺术教育逻辑解析以及活动后的延伸学习建议,帮助家长充分了解活动内容并做好准备。活动通过打破传统观展模式,构建“观展—创作—转化”的完整体验闭环,引导学生在理解张登堂“扎根济南、画尽泉城”艺术贡献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与创意表达的双重目标。
“三维实践”破圈:让传统文化元素在科技中“重生”
活动围绕“认知—创作—转化”三大模块展开,构建多层次、高互动的服务接触点体系,并邀请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公益讲座讲师刘建新与公共教育部专业人员冯统共同授课,形成艺术阐释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双导师支持架构。
“走进登堂艺术”专题观展——读懂传统文化艺术基因
冯统老师基于用户分群与服务动线设计理念,从当下文旅视重构展览逻辑,将内容划分为“济南艺术传承”“泉城写生脉络”与“山水文旅符号”三大维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置差异化任务载体:为低龄学生设计“文旅元素打卡手册”,引导其识别并记录典型符号;为高年级学生设置“艺术解读任务卡”,鼓励其分析笔墨语言与景观动态之间的关系,增强观展的参与性与获得感。
AIGC 辅助文创设计——玩转文旅新表达
在刘建新老师的技术引导下,活动选用适配青少年的简易AIGC工具,并基于共创设计方法,建立“张登堂笔下济南文旅素材库”,整合从原作中提取的视觉元素及关键词标签。刘建新老师以“AI作为文旅创意的智能画笔”为喻,通过动画演示“指令—生成—调整”的操作流程,有效降低技术门槛。
学生可根据观展中所记录的文旅元素进行自主创作,教师们在过程中提供同步指导,在服务流程中嵌入“启发—尝试—反馈”循环机制,确保作品兼具张登堂笔墨风格与济南人文元素识别度。
3D 打印实体转化——让文旅创意“落地”
依托山东艺之匠三维打印有限公司提供的3D打印设备与环保PLA材料,活动将学生的AIGC设计稿转化为实体文创。技术团队还依据服务设计中“预防式设计”原则,提前优化模型结构,提升成品成功率。打印过程中,学生可实时观察进度或参与基础模型调整,构建“可见、可参与、可理解”的服务体验,形成从艺术到文创的完整服务闭环。
延伸实践赋能:让美育变得生动
为延续服务效能与用户体验,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运用服务生态延伸策略,一是未来将策划多项济南文旅童心创想展览等延伸实践活动,将学生作品转化为面向公众的文旅传播媒介;二是发起“家校协作写生计划”,通过提供写生指南,推动美育场景从场馆延伸至城市空间;三是开发鉴于馆藏作品的文旅艺术3D打印文创产品,建立可复制、可拓展的服务产品体系,促进活动模式在课后服务中的推广应用。
专业护航获赞:公共教育的新样式
本次活动凭借“双师协同”与“科技赋能”的服务机制,获得参与者广泛认可。例如,济南市熙华小学二年级张韫之同学说:““原来张登堂爷爷笔下的济南这么有故事,我用 AI 设计了‘解放阁+ 泉标’的钥匙扣,3D 打印出来后,我想送给外地的表哥,让他也了解济南!” 家长张先生则表示:“活动既教孩子懂艺术、爱家乡,还接触了 AIGC、3D 打印这些新科技,比单纯的兴趣班更有意义。”
此次活动不仅为文博场馆探索 “传统艺术现代化传承” 提供了示范路径,更通过青少年视角激活了济南文旅 IP 的年轻态表达。未来,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将持续深化 “文旅入童心” 系列项目,推动更多 “艺术 + 科技”的创新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济南文旅魅力通过新一代不断传递。
上一篇:原创 日本网友吐槽:现在AI已经发展到不需要动画师了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