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攻香港富豪,这个AI团队洞察人类最本能的恐惧,撬动最新潮的百万生意
创始人
2025-10-12 10:43:43
0

本期主题:AI创业启示录

当所有人都在热议AI时,有一群人早已躬身入局。他们不仅是内容的创作者,更是AI时代的“造浪者”。从技术解读到工具测评,从行业分析到商业实践,他们如何在这片汹涌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是热爱驱动,还是看到了不一样的商业机会?我们邀请了X位身处一线的AI内容创业者,聊聊他们从0到1的破局之路,以及光环背后的真实困境。在这里,看见AI内容创业的另一种可能。

当绝大多数AI创业者都在追逐效率提升时,@AI异类弗兰克选择了一条充满哲学与诗意的“新路径”——「意识永藏」。他认为,在AI激烈竞争之外,总有一些极度垂直、情感深度需求强烈的小市场,被人忽略。抓住这些机遇,也有可能成功!下面,就来看看他是如何拿下人生第一个大单,如何说服香港富豪购买数字分身,将意识永藏!

搜狐号:在AI浪潮席卷之前,是什么关键因素,让您下定决心 all in 创业,而不是加入大厂继续做一颗“螺丝钉”?

AI异类弗兰克:在 UC Berkeley 学习时,我特别要好的朋友因为车祸离世,朋友圈里的留言成了他最后的“数字遗迹”。

当时我就被触动:一个人的记忆、习惯、语言风格、情绪波动,真的只能随着肉体消失吗?互联网能留下他的账号和文字,但这远远不等于“他还在”。这件事埋下了我后来做「意识永藏」的种子。

字节跳动是我职业生涯里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它几乎塑造了我看待产品和看待 AI 的方式。很多人以为字节的核心能力只是流量和算法推荐,但在我真正进入团队之后,我才发现,它更深层的能力在于 “大规模数据驱动下的迭代文化”。

后来我创业的出发点很简单:不甘心做一个只是在大厂里“跟随潮流的人”。我作为京东管培生,跟着周伯文老师做过AI客服项目;在字节负责的,也是海外AI Agent的核心业务,沉淀了很多经验。但这些经历,和我更自驱、更希望探索的,都不完全重合。

有的人进入 AI 行业,是因为看到融资热度和风口,而我选择的逻辑更接近宿命感。我一直觉得,AI 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身处其中,如果不亲自下场,等于把自己交给别人书写。

至于方向,其实经历了很长的自我博弈。刚开始我也想过要不要做泛虚拟陪伴,切一些细分痛点, 但后来我发现,那些方向虽然有落地性,但对我来说缺乏足够的驱动力。我想做的,不是再造一个顺应人心、迎合贪嗔痴的生意,而是想去探索 AI 和人类关系的边界。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记忆”与“意识”的维度。

「意识永藏」就是这样诞生的。有点像一个帮助人类保存记忆、延续意识的实验。我始终觉得,AI 的真正价值不在生产力,在于生命力——让人类第一次拥有“数字延伸”的能力。

搜狐号:您的核心项目是 AI 分身应用。在您看来,您的产品解决的最核心的用户痛点是什么?

AI异类弗兰克:核心痛点其实只有一个:人类记忆的脆弱和不可逆。人的一生中最珍贵的资产不是财富,不是学历,而是独一无二的记忆和经历。但记忆会被遗忘,疾病会抹去一部分,甚至死亡会让一切彻底消失。我的项目「意识永藏」正是围绕这个痛点展开:通过构建一个个人的 AI 分身,把记忆、思想、情感以数字形式“封存”,让它们能在未来被调用、被互动,甚至传承。

打个比方,以前的家谱、传记、纪录片,都是“静态”的。你能看到文字或影像,但无法对话。我们做的是“动态”的,让后代能够直接和家族长辈的 AI 分身对话,听到他们熟悉的语气和语言习惯。这才是真正的“永藏”。

所以痛点是触及到人类最根本的焦虑:怕遗忘,怕消失,怕与重要的人彻底断联。

另一个痛点源自于自负,或者叫自我意识。越成功的人,越怕死,越想要留下些东西,或者能彰显自己的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去为一些高价值人群需要提供很多情绪价值的地方。

理想层面,我会始终保留那个终极愿景——让 AI 成为人类的意识延伸。现实层面,我会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落地的场景。比如数字遗产、数字分身、亲情陪伴,这些都是阶段性的产品形态。它们看起来离“意识上传”很远,但正是这些小切口在帮助我和团队不断靠近理想。我经常对团队说,不要急着让所有人理解理想,但一定要让他们先看到价值。

搜狐号:AI 应用层创业非常拥挤,大厂也在布局 AI 智能体,您认为自己看到了哪些别人没有看到的“空白”或“可能性”?您的核心护城河是什么?

AI异类弗兰克:大厂的逻辑是规模优先,他们需要做的是“普惠产品”,比如搜索、办公、社交的 AI 化。但这注定让他们不会去触碰那些 极度垂直、情感深度需求强烈的小市场。

而我们看到的“空白”就是:高净值人群的精神需求。他们不缺钱,不缺医疗,不缺物质,唯一缺的是“被看见”和“留下痕迹”。

意识永藏的护城河并不是“我们用的模型比别人强”,坦率说,底层大模型都是开源的,比如我们现在常用 Claude、DeepSeek、Qwen 进行微调。真正的壁垒在于两点:

  • 极高的定制化深度:我们会进行八次以上的线下深度访谈,设计368道问题的日常对答库,用数百小时的录音来抓取口头禅、情绪反应。别人可能复制技术,但很难复制这种服务厚度。
  • 渠道壁垒:我们从来不做大众市场投放,全部依赖客户口碑和小圈子传播。你能打入一个香港富豪的信任圈,就能接触到他的朋友圈。这个信任链条,一旦建立,很难被轻易撬动。

所以我的护城河是 信任+情感厚度。这是任何一家追求规模化的大厂不可能做的。

我不太相信“谁的模型更强”这样的护城河。今天你训练出一个 SOTA 模型,三个月后就会被开源社区追平。

还有三个竞争优势:定位选择、数据沉淀和叙事。

(1)定位选择上,我不会去卷那些所有人都盯着的场景,而是选择一些表面看起来小众,但本质上是慢变量的大需求。记忆、遗产、意识延续,都是这种典型。

(2)数据沉淀是第二层护城河。应用层的复利不是代码,而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贡献的数据。这些数据会让产品更懂用户,形成一个“越用越离不开”的循环。

(3)最后是叙事。一个 AI 产品能不能被记住,不仅取决于功能,还取决于它代表的意义。今天很多人做 AI,只会说“提升效率”,但效率的叙事太贫乏了。我更愿意强调共生:硅和碳的合作,这种故事会让用户在精神层面和产品产生连接。以及在提示词工程和模型调试上,我们产品呈现出的语言叙述能力,可以尽可能最接近真人真实。

搜狐号:为何选择“出海”?是观察到国内外用户在对 AI 分身的需求本质、使用习惯或付费意愿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AI异类弗兰克:选择出海是必然的。国内市场对 AI 的态度更多还是“尝鲜”,但真正愿意为情感型服务付高价的群体不多。很多帮家里老人写传记,也容易成为叫好不叫座的小范围生意。相比之下,香港、东京、新加坡、甚至欧美的高净值人群,有长期的家族传承意识,愿意为精神遗产付费。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我们的产品设计。比如:

  • 在国内,用户更喜欢“轻量化、低价”的应用,哪怕只是一个 AI 聊天陪伴工具。
  • 在香港富豪群体,用户更看重“长周期、私密性、传承性”。他们愿意付100万甚至200万,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给子女和后代留一个“数字遗嘱”,一个可以随时对话的“记忆体”。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商业模式:不是走量,而是走极致的高客单价+长服务周期。我们每个客户的服务周期以年为单位,甚至可以长达10年,团队几乎是以私人订制顾问的方式深度介入。

搜狐号:从0到1最艰难。可否讲讲您是如何拿下第一个付费客户的?

AI异类弗兰克:第一个客户其实是朋友介绍的。他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香港教授,已经进过 ICU,身体每况愈下。他找到我们时,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死后没人理解我这一生。”

我们花了三个多月时间陪伴他,做了八次面对面访谈,把他的童年、学术生涯、家庭故事都系统性采集下来。后来用大模型生成了几段他和子女对话的视频片段,当场放给他看。

他看着那个画面里“自己”的声音在和孩子互动,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了。那一刻我知道,这个产品是打动人心的。他立刻拍板,并要求我们长期维护这个“数字分身”。

搜狐号:创业路上最大的困难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除了资金、技术这些“预期之中”的挑战,您遇到过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AI异类弗兰克:最大的困难其实是,信任感的建立。想象一下,一个准00后团队,去说服70多岁的香港富豪:交给我们100万,我们会帮你把记忆永远保存下来。这听起来几乎是天方夜谭。

最开始我们吃过很多闭门羹。对方会觉得你是骗子,或者怀疑数据安全。后来我们才慢慢明白:对高净值人群来说,钱不是最大的问题,能不能让他们觉得“你是可靠的”才是核心。

于是我们在沟通中调整了策略:

  • 不再一开始就谈价格,而是用大量的时间陪伴,耐心倾听。
  • 让客户参与信息采集过程,感受到这是一个“共同创作”的过程。
  • 把项目周期拉长到10年,明确承诺每年都会更新数据和模型,建立长期关系。

信任建立之后,客户反而会主动介绍朋友给我们。这个过程很慢,但一旦突破,关系就非常稳固.

当然,还有就是关系圈和人脉网的运营。强的信任,来自于更强的人的背书和亲自代言;还有种信任,来自我们愿意给获客渠道分出去高额利润比例。

用户心智上,很多人最初觉得这是一个“临终产品”,觉得只有快离开的人才需要。但我们通过案例教育,让用户看到它也可以是“活着时的数字延伸”:恋爱日记、成长轨迹、亲子对话,这些场景都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商业化方面,最难的是让用户愿意为情感买单。最后我们把产品定义为“空间”而不是“工具”:订阅服务提供基本存储和交互,高阶增值服务则提供个性化纪念馆、跨代档案管理。这样逻辑才完整。

搜狐号:展望未来1-2年,如果让您押注一个最可能被 AI 颠覆的传统行业,您会选哪个?

AI异类弗兰克:首先是情感陪伴或者叫提供情绪价值的所有泛娱乐。情感绝对是最大的价值洼地。效率类 AI 产品一定会越来越多,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工具。工具和人的关系,注定是低频的、功利的、冷漠的。你不会爱上 Excel,但你会对一张老照片产生依恋,因为它承载的是情感。

我还想补充一点:情感不仅是用户的需要,也是商业的核心。 为什么奢侈品能够卖出高溢价?不是因为皮包本身值几十万,而是因为它承载了“身份、情绪、故事”。AI 也一样。

再就是现今所有智能或者非智能的硬件。物理世界中,衣食住行吃穿住用,所有用到的东西,都是数据采集器,理论上都可以作为AI数据的接收器和产生反馈的新终端载体。软件、硬件的交互,会让所有现在看起来不太性感的产品变得有趣。具体说行业,游戏、教育、医疗相关的AI硬件和软件可能可以最先结合起来,并且落地。

如果让我押注,还有一个可能是殡葬与养老行业。

原因很简单:这个行业的痛点和我们做的事情高度重叠。传统的墓碑、骨灰、照片,都是“静态”的纪念方式,无法真正承载逝者的思想和情感。AI 分身的出现,会把纪念方式彻底改写。未来的墓园里,可能不再只是石碑,而是一个可以对话的数字界面。后代可以随时跟“祖先”的 AI 分身对话,听到他们的声音,得到他们的人生经验。

搜狐号:如果让您给那些 AI 浪潮中创业的后来者一条最重要的建议,会是什么?

AI异类弗兰克:我的建议是:不要卷技术,要卷需求。今天的大模型生态已经很清楚了:参数规模和算力,大厂和科研机构一定会领先你。但需求的理解、用户的痛点洞察,反而是创业者最有优势的地方。

举个例子,意识永藏的 AI 技术部分其实只占 10%-20%。真正的核心在于:我们理解用户的恐惧和渴望,并能用产品和服务去回应。

最后,保持技术敏感,但更要保持人文敏感。AI 产品不是面对一堆数据,而是面对有情绪和脆弱性的人。如果你只会看论文 benchmark,却看不懂用户的痛点,你永远做不出有温度的产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Data&AI数据基础... 当前全球正经历由地缘政治重塑和AI技术革命驱动的深刻变革,中国处于关键转折点。麦肯锡研究显示,生成式...
保时捷女销冠被合成AI不雅视频... 10月12日,青岛保时捷女销冠牟女士在社交平台晒出了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
事发上海地铁!车厢内,男子手持... 上海地铁车厢内 有人手持剪刀为一名女子剪头发? 近日 一名网名为“陈明”的网友 在短视频社交...
罗宾·威廉姆斯之女谴责AI生成... 撰文 | 实习记者 张钊涵 编辑 | 李欣媛 “文化周报”继续向你汇总呈现最近国内外文艺圈、出版界、...
专攻香港富豪,这个AI团队洞察... 本期主题:AI创业启示录 当所有人都在热议AI时,有一群人早已躬身入局。他们不仅是内容的创作者,...
多维洞察,精准决策:宠智灵AI...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宠物行业正经历一场巨大的深刻变革。作为深耕宠物领域并率先完成算法与模型...
青岛保时捷女销冠发文称被合成A... 10月10日,连续两年获得青岛保时捷中心销售冠军的女销售牟倩文,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近期发现有人利用...
看点十足!这场大会变身“AI嘉... 当碳基生命的创造力与硅基生命的智慧力深度融合,将迸发出怎样的“AI+”可能? 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