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大模型还能帮人种地?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神农大模型3.0,并同步推出拥有36个专业智能体的“神农大模型智能体平台”。神农大模型团队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表示,相比于此前主打知识问答功能的1.0版本和升级多模态功能的2.0版本,3.0版本模型算力缩小,同时关键任务性能提升。
农业AI怎么用?北京、辽宁、黑龙江三地部分神农大模型应用试点的农业工作者,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述了AI帮他们增强农业“大脑”的经历。
杜先生自称是一位“新农人”。他介绍,从2018年开始,自己放弃了原本的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开始转型做农业——在沈阳沈北新区包了3000亩地,当起“种植大户”。他说,其中600亩大田玉米地,从2025年年初开始,尝试使用王耀君团队研发的神农大模型智慧管理平台进行田间管理。
“种地我是新手,之前一直种得不太好。”杜先生说,往年看到老农们到时节就能提前预防病害,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庄稼的问题,特别羡慕。但苦于缺乏经验,有时他看着自己的庄稼得了病,也只好干着急。
而农业大模型,恰好弥补了他经验不足的短板。他说,相当于让自己迅速长出了一个“农业大脑”。杜先生在玉米地里布设传感器,将气候、光照、土壤、病虫害监测等多维数据传输到智慧管理平台的AI大脑里。AI大脑“到时间就会提醒该预防什么病”,他说,AI不仅能生成种植管理的方案建议,包括用什么药,施什么肥,“连名字都可以告诉你”。
“节水节肥,少走弯路。”杜先生介绍,在AI大脑的加持下,他的种植成本减少了,“往年每亩玉米地种植成本约480元,今年不到400元”。
AI大模型之所以好用,是王耀君团队“训”出来的。
2019年,王耀君就确立了做农业大模型的思路。从最初一个人做,到如今带领五十人团队,他在“不会做大模型”和“不会做农业大模型”的困境中一点一滴摸索、成长。他说,不记得多少次,把大模型都给“训疯了”——输入一个问题,它会喋喋不休地重复一句毫无意义的答案。
王耀君介绍,农业专业大模型有其特有的难关需要攻克——相关训练数据地域差异巨大,大模型经常被搞“晕”。例如,北方的农民种水稻和南方的农民种水稻方法不同,大模型到底听谁的?后来王耀君终于发现其中关窍,他说,“训练大模型就像教小孩”,训练它的内容、方法和顺序,都至关重要。
变聪明之后的大模型,还辅助北京的新农人崔若冰种水培蔬菜,帮助黑龙江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李家村的村民种大豆、玉米、水稻等。
崔若冰在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大周各庄村种水培、有机质培蔬菜。她说,以往一个400平方米的水培蔬菜大棚需要多人管理,接入AI大脑后,联合水肥一体机共同操作,“一个年轻人可以同时管理4个蔬菜大棚”。
她介绍,以管理水培生菜为例,管理者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作,通过AI大脑和水肥一体机定时监测和管控生菜的循环水、供氧等。
黑龙江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李家村村支书高信告诉记者,村里有占地2万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高信说,今年3月起,村里用上了黑龙江联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农业病虫害防治智能体”,农民打开小程序,扫一扫,就能够知道庄稼上面长的是什么虫子,用什么药,以及以后应该如何预防。
高信介绍,今年以来,村民们靠AI大脑,快速识别出了玉米大斑病、水稻二化螟、大豆霜霉病等病虫害问题,非常有利于保产量。
但技术并不是王耀君需要考虑的唯一问题,他深知,“成本”是农业AI赋能普通农民的第一道坎儿。
据了解,杜先生、崔若冰和高信所在地的大模型应用,目前处于试用推广阶段,尚不需要他们自掏腰包。
王耀君坦言,目前以学校团队所能调用的算力资源,还不足以支撑广大农民无限次使用神农大模型及其应用。但令他欣慰的是,此次升级“把成本压缩了一半”,让农业AI离“普惠”又近了一步。